【特稿】三滴漏油推遲首飛 脈搏超150堅持沖天
從研製成功到首飛成功,殲-10凝聚了中國航空人的大量心血和付出。據封面新聞早前報道披露,殲-10首飛日期原本並非1998年3月23日。1998年3月11日,在原定的殲-10首飛前十幾個小時,在一次發動機試車檢查中,飛機發動機滴落了三滴油。人機不停,科研人員連續120小時進行排查,最終成功解決問題,殲-10才得以一飛沖天。
奮戰120個小時找出漏油點
當時的機務大隊副隊長李濤在受訪時透露,發現漏油的當天晚上,整個團隊開始通宵查找問題。「連續幾天完成了8次試車,人不停,飛機不停。」「從3月11號晚上一直到15號晚上,120個小時!」團隊一次又一次地拆、裝……發動機管路系統錯綜複雜,能想到的辦法都用過了。
「最後技術人員憑借無損檢測實踐經驗,逐點檢查分析並縮小檢測範圍後,終於在一次發動機開車過程中,通過視頻內窺系統,將瞬間的漏油過程捕捉並記錄了下來,找到了漏油點。」
首席試飛員:世界只剩下殲-10
雷強是殲-10首席試飛員,他也曾向封面新聞詳細講述了他與殲-10的情與緣。「如果這個飛機真的能設計、生產出來,肯定是非常好的一個飛機!」雷強還記得,僅僅是為了研發電傳飛控系統,殲-10團隊就夙夜不眠地工作了四年多。
1998年3月23日,陰,能見度大概3千米,雲底高約500米。和試飛團隊商議後,雷強決定:不等理想的氣象條件了,今天飛。提着頭盔,他正要踏上跑道,航醫拉住了他:「不行,得給你量個血壓,你從臉到脖子都是紅的,通紅。」雷強擺擺手:「別給我量。量了,我能把血壓計衝破。」航醫拗不過他,最後只測了脈搏:一分鐘150多下。
但一轉眼,雷強已經坐進了機艙,全身心進入了首飛狀態。聽到指揮員的那聲「開車」的時候,雷強的世界,就只剩下了殲-10。進跑道、滑出、起飛……殲-10如猛龍出擊,一飛沖天。20多分鐘,飛機平安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