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精準系統 預警極端降雨

  在氣候變化下,全球極端天氣更頻繁出現,極端降雨更引發了城市水浸、山洪及泥石流等災害,為內地和香港多個區域帶來嚴重損失。主力研究遙感與地理氣候監測的蘇慧,來港後專注帶領團隊,通過整合衛星數據、地面觀測與氣象模型模擬,構建高精度極端降雨預測系統,為災害監測與預警提供科技支撐。

  團隊結合港科大早前發射「香港科大─雄彬一號」高分辨光學衛星影像 ,通過雲層結構、水氣分布、風速及氣溶膠濃度等氣象要素,建立多維度分析模型。蘇慧舉例說:「2023年9月『500年一遇』暴雨事件,如透過衛星影像可更精準標定泥石流與內澇範圍,再與數值模型預測結果交叉比對,持續優化預報系統。」

  捕捉大氣微變化 不依賴歐美數據

  港科大博士後研究員萬某峰表示,隨着團隊運作成熟,研究數據在時間和空間分辨率上實現質的飛躍:「早期數據分辨率低且無法實時更新,現已提升至每5分鐘採集一次,能捕捉大氣機制的細微變化。」

  通過長期採集建立自主數據庫,團隊擺脫了過往依賴歐美數據的限制,為分析極端天氣機理提供獨特優勢。此舉不僅強化本地科研能力,更為全球氣象研究貢獻「香港方案」。

  香港土地稀缺,為團隊的研究過程帶來不少挑戰。蘇慧坦言:「我們在科大其實最大的困難還就是地方比較小,比如說我要安裝一個雷達,空間當然是愈大愈好。我們探測雲粒子需開闊場地且體積龐大的設備,團隊歷時半年最終在香港天文台支持下,於機場附近空地完成部署並實現數據共享。」

  目前,該實驗室僅能運行一台核心設備,另有五六台儀器待空間擴充後啟用。她透露,校方正積極尋求校外用地解決空間瓶頸,以加速研究進程。

  蘇慧強調,極端降雨研究不僅涉及氣象科學突破,更須轉化為社會防災能力。團隊期望透過準確地預測降雨,提升天氣預報精準度,再運用在災害監測、防治和預警上,以幫助社會更好地應對極端天氣帶來的影響,為香港及周邊地區的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