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轉型小說家 五年「文火」熬出「湯」
「這部書寫了五年,不斷改動的打印稿摞起來有一人多高。」祝勇透露,在小說快定稿時,出版社會出試讀本,給業內的作家、學者、評論家閱覽以徵求意見,一般而言,試讀本只出一次,結合意見稍微修改就能印刷發行。但在寫作《國寶》時,因為他不斷進行修改調整,試讀本先後出了三個,感嘆長篇小說寫作畢竟與散文不同,「就像一鍋老湯,只能文火慢熬,否則不是夾生就是燒糊。」
通過《國寶》這部小說,祝勇實現從史海鈎沉到文學虛構的華麗轉身。北京大學戴錦華教授評價,《國寶》是「散文家向小說家轉型的教科書級示範」。
「我喜歡讀莫言、余華、蘇童的小說,魯院同學中的邱華棟、胡學文、鍾求是亦為我推崇,他們的小說創作令我相形見絀。固然我積累了很多素材,但真正動筆還需要一種非凡的勇氣。」祝勇坦承,小說並不是他擅長的文體,最初寫作帶有投石問路的性質,儘管每天結束寫作時都幾乎要癱倒在沙發,付出極大體力與心力,但寫作過程讓人興奮,他經歷着小說中主人公的經歷,與他們一路相伴,同甘共苦,創造力從中得以激發與滋養。
祝勇對香港文匯報說,他很信服王蒙先生曾說過的一句話,寫小說的最大樂趣之一是盡情書寫,「掄圓」了去寫。同時,他也經常用德國作家托馬斯·曼說過的一句話自勉:「只要能完成,它也就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