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短板強優勢 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陳振英 立法會議員
金融是香港的核心競爭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香港代表團審議時明確指出,香港正在加快推進由治及興,要更加堅定維護國家安全,集中精力拚經濟、謀發展、搞建設,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維護自由開放規範的營商環境,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產業、新賽道。這再次體現了中央對香港金融業的重視與支持。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需要「補短板、強優勢」,同時要善用國家支持,通過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協作,實現融合發展。唯有在金融科技、國際合作、規則銜接等關鍵領域持續突破,香港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成為國家對外開放的「橋樑」與國際金融的「領航者」。
英國智庫Z / 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3月20日在英國倫敦和中國深圳同時發布第3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香港繼去年9月重回全球金融中心排名第三位,今年再度位居第三名。值得留意的是,今年香港得分大增11分,至760分,大幅領先第四名的新加坡10分,與第二名的倫敦僅差距2分。同時,香港在「投資管理」、「保險業」及「融資」等領域更位列全球第一。隨着國家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香港要發揮優勢、貢獻國家,仍需繼續做好「補短板、強優勢」的工作。
灣區共推新金融科技項目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多項金融舉措,包括發行1.3萬億元人民幣超長期特別國債、5,000億元人民幣支持銀行補資的特別國債,以及4.4萬億元人民幣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債券市場是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若這些新債券能在港發行,將為香港債市注入新動能,同時吸引國際投資者。國家多年來在港發行國債,廣東、海南等地的「試水」地方債也取得良好效果,未來可擴大規模。
與內地合作發展金融科技,是香港實現「彎道超車」的關鍵。粵港澳三地已成立一站式平台推動跨境金融科技項目測試,香港與內地正積極推動支付系統互聯互通,例如金融管理局與人民銀行合作,讓兩地居民可進行即時小額跨境匯款。筆者建議,可進一步擴展至5萬元以下的中小企業交易,降低跨境支付成本,推動資金流轉效率,為市場注入活力。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支持香港「深化國際交往合作」,這為香港舉辦國際盛事提供了新契機。例如,去年的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亞洲金融論壇等活動,不僅促進了交流,更為香港金融業樹立了品牌。建議進一步與國際組織(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合作,探討全球性議題,提升香港在國際金融話語中的影響力。
紐約、東京等國際城市通過吸引國際組織落戶,強化自身地位。香港可借鑒經驗,結合自身優勢,積極吸引「一帶一路」相關金融組織及機構在港設立區域總部,深化與中亞、中東、東南亞的金融合作,推動香港成為「超級聯繫人」。
升級「跨境理財通」
大型體育賽事和文化活動也是吸引國際商界的重要契機。例如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期間,企業會利用活動包廂邀請合作夥伴交流;跨國企業甚至會將年會安排在國際盛事舉辦地,將商務會議與休閒活動結合。香港可多舉辦國際級活動,活化金融界與商界的交流網絡。
香港的關鍵優勢是背靠祖國這個全球第二大、且持續穩健增長的經濟體,以及位處粵港澳大灣區這個未來國際一流灣區,因此促進跨境資金流動對金融發展亦十分重要。目前大灣區「跨境理財通」的投資額度和產品種類仍有限,建議盡快推出升級版本,滿足高淨值投資者需求。此外,前海作為大灣區金融創新和跨境合作的試驗田,企業向香港銀行申請貸款時,仍受複雜的外債登記制度限制,可考慮先在重點產業(如科技、綠色金融)試行簡化程序,降低企業融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