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龍2」號載九國科學家 中國首啟南極秋季科考 重點研究生物極端環境生存機制

●「雪龍2」號於21日離開新西蘭正式啟動了南極羅斯海聯合航次。圖為「雪龍2」號18日在新西蘭利特爾頓港舉行公眾開放日活動,工作人員向參觀者展示駕駛台。  新華社
●「雪龍2」號於21日離開新西蘭正式啟動了南極羅斯海聯合航次。圖為「雪龍2」號18日在新西蘭利特爾頓港舉行公眾開放日活動,工作人員向參觀者展示駕駛台。 新華社

●這是3月18日拍攝的停靠在新西蘭克賴斯特徹奇市利特爾頓港的「雪龍2」號。新華社
●這是3月18日拍攝的停靠在新西蘭克賴斯特徹奇市利特爾頓港的「雪龍2」號。新華社

●3月18日,在停靠新西蘭克賴斯特徹奇市利特爾頓港的「雪龍2」號上,參觀者拍攝直升機。 新華社
●3月18日,在停靠新西蘭克賴斯特徹奇市利特爾頓港的「雪龍2」號上,參觀者拍攝直升機。 新華社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玨 北京報道)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南極羅斯海聯合航次近日正式啟航,開展「海洋暗生態系統」科學考察。此次科考任務聚焦秋季南大洋生態系統和碳埋藏等科學問題,重點研究南極生物在極端環境下的生存機制,填補相關領域國際空白。這是中國首次在南極秋季進行大洋科考,科研人員將直面冰、風、寒三重挑戰,為南極科學研究提供重要數據支持。

  內地媒體報道,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所乘坐的「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本月中旬在新西蘭利特爾頓港完成物資補給和人員輪替工作後,於21日離開新西蘭正式啟動了南極羅斯海聯合航次。本次新登船的科考隊員共44人,包括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挪威、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9個國家的考察人員,他們將在南極羅斯海開展為期約一個月的海洋暗生態系統科學考察,圍繞「黑暗季節」中海—冰—氣相互作用、生態系統過程、生物種群生存策略以及碳埋藏等展開現場觀測和實驗。

  填補相關領域國際空白

  據悉,極地科學考察的時間安排,大體上是根據季節和氣候條件等因素來科學謀劃,對中國這樣的北半球國家而言,南極科考隊大約於每年10月至11月南半球春季期間啟程,到第二年4月至5月期間返程。這是中國首次在南半球秋季前往南大洋開展科學考察。由於黑夜漸長、海冰生成等原因,秋季的南大洋光照微弱,與夏季有顯著區別。

  參與本次科考的專家表示,目前國際上對於南大洋夏季調查資料相對豐富,但對其他季節的調查資料極為匱乏,即便是羅斯海這樣的傳統歷史調查海域也是如此。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南極羅斯海聯合航次聚焦秋季南大洋,即「黑暗季節」生態系統過程和碳埋藏等科學問題,重點研究在沒有陽光、缺乏食物、大部分海面被海冰覆蓋的情況下,磷蝦等南極生物如何在極端環境下生存等問題,填補相關領域國際空白,引領南極邊緣海暗生態系統研究,提升中國極地科考的國際影響力。不僅如此,聯合航次依託「雪龍2」號科考平台開展作業,將進一步驗證「雪龍2」號的秋季科考作業性能,為中國後續科考破冰船建造與國際應用積累經驗。

  做冰區作業預案 確保隊員安全

  目前,位於南半球盡頭的南極正在進入秋季,溫度將逐步走低,考察隊在南極首次開展秋季大洋調查作業,還將面臨冰、風、寒三重挑戰。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副領隊兼首席科學家何劍鋒受訪指出,第一個挑戰就是穿越西風帶,西風帶是氣旋活躍區域,有時風浪巨大,這對隊員的身心是一種考驗;第二,穿過西風帶進入南大洋之後,除了冰間湖之外,地表大範圍是常年不融化的海冰,如何在冰區作業,要做相應預案。此外,寒冷將給科考隊員和科考設備帶來極端考驗,這個季節室外溫度差不多零下二三十攝氏度,怎樣確保科考隊員戶外作業時的安全,需要重點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