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公營醫療收費 加大緊急病人保障
陳正寧 醫生
香港公立醫院的急症室服務一直以來都是市民生命健康的守護者,然而,隨着求診人數的不斷增加,急症室的負擔也日益沉重。根據統計,急症室的分類標準中,第四、五類的半緊急或非緊急病例佔了近一半的求診量,這不僅嚴重削弱了醫護人員處理真正急症的能力,也使急症室的資源分配面臨巨大挑戰。因此香港醫院管理局即將公布公立醫院收費改革,在調整住院和急症室收費的同時,非緊急病人日後到公立醫院求診時,可能需要為實驗室化驗、掃描等特定服務支付額外的單獨費用,但會低於私家醫院。調整收費旨在令病人改變就醫習慣,以善用公共資源,這些額外的收入將全數投入醫療服務,為緊急及危疾病人加大醫療保障。
現時公立醫院急症室有許多非緊急病人求診,導致真正需要緊急醫療服務的患者可能無法得到及時的處理及救治。這不僅影響了急症室的運作效率,對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造成了極大的負擔,也將令真正需要緊急醫療服務的患者面臨更大的風險。因此,合理調整公立醫院收費有其必要。急症室收費擬分兩級制,危殆及危急的收費全免,緊急至非緊急類會提高收費與私家診所看齊。急症室調整收費,有望減少「次緊急」及「非緊急」病人求診量,能減輕急症室壓力,將資源集中用於真正緊急病人身上,令公眾明白何謂真正「急症」,並創建「分級就醫」概念,生病時先去普通診所,有需要時再轉介,形成一個更加健康和可持續的醫療服務體系。合理調整公立醫院收費,還能促進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將有限的醫療資源讓給真正需要的基層市民。
未來醫療改革應當繼續探索和實施更多有效的措施,確保每一位市民都能夠享受到公平、高效、優質的醫療服務。特別是加強基層醫療服務才是更有效的解決方法。基層醫療能為市民提供全面的預防性、非緊急護理,有效防止患者病情惡化,從而減低對緊急服務的需求。通過擴大基層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善用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將普通病人從急症室引流至社群的基層醫療服務,可縮短急症室等候時間,並確保急症室資源留給真正有需要的市民。
在發展基層醫療時,市民須明白在整個醫療服務的流程中,家庭醫生的門診是第一步,有需要才尋求專科治療,扭轉現時「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模式,讓基層醫療成為可持續且有效醫療體系的基礎。透過投資基層醫療設施、擴大現有的社群服務計劃,進一步推動公眾教育,更有效地處理濫用急症室服務問題,合理分配醫療資源,實現「守護生命優先權」的目標,將為市民的生命健康提供更加堅實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