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色小「賽」 灶火炆豬肉散發「鄉」味

  圖:香港特色小「賽」 灶火炆豬肉散發「鄉」味
  圖:香港特色小「賽」 灶火炆豬肉散發「鄉」味

  角逐「鄉村米芝蓮」,「炆豬肉」都有比賽?康樂棋聯賽打足一年,「平民士碌架」掀起兒時回憶……香港原來有許多有趣的「比賽」,當中隱藏着本港的特色文化,大公生活頻道小編走訪這些「香港特色小賽」,除了直擊精彩的競賽情況、訪問參賽選手,還會向讀者介紹背後的歷史文化故事。

  民以食為天,中華文化傳統上很重視「灶」,昔日建屋安灶,也需要拜神擇吉日。大埔各鄉的村民仍保留了灶的煮食方法,「香港特色小賽」第一集直擊林村舉行的炆豬肉比賽,傳統美食文化薪火相傳。\大公報記者 陳淑瑩(文、圖、視頻)

  在700多年的歷史變遷中,大埔林村深深積澱着客家文化,成為客家人聚居的傳統村落之一。許多人以為林村是一條村,其實它是一條由26個村組成的鄉。祖先來自福建,坑下莆祠堂至今仍掛着一副對聯,「源遠流長來福建,根深葉茂壯林村」。

  傳統炆豬肉是新界人宴客的主要菜式,昔日在新界鄉村很流行,每逢嫁娶、喜慶節日,村民炆煮幾百斤豬肉讓大夥兒分享。時至今日,喜宴已移師酒樓,鄉村這類大型自家烹調菜式已「買少見少」。這次在林村舉辦的傳統炆豬肉比賽,有至少七個鄉的代表參加。各村高手齊集角逐「鄉村米芝蓮」,延續這份「鄉」味。

  開鑊 ──

  鄉村的生活智慧

  炆豬肉需要處理大量食材,一隻大鐵鑊少不了,如何「開鑊」也有學問。開始前,參賽的師傅們先用豬皮把大鐵鑊擦一遍,「很久沒用的鐵鑊會有鐵鏽味,怎樣洗也去不掉,唯有把鑊燒熱,用豬肉擦。」控制這隻直徑差不多90吋的「大鑊頭」,師傅駕輕就熟。這邊在準備熱鑊,那邊已有師傅把豬腩肉切成大小相若備用,人多但有序,鄉村人煮「大鑊飯」真有一手。

  灶台 ──

  火候控制是經驗

  「一定要有大灶頭,才可以炆到原汁原味!」傳統炆豬肉,灶與柴火是它的「靈魂」,有師傅分享:「石油氣『唔夠力的』……灶頭控制火候很講究,豬肉未熟前用什麼火,煮熟後用什麼也有分別。」用柴火灶煮食,火力均勻,但費工夫,也講技巧,一方面需要顧好鍋中烹調的食物,另一方面亦需顧及灶下柴火的火勢。而一些「大口徑」的灶,需要數人合作控制火候。火大,要抽出柴;火細,要加柴或者撩起灶內的柴來通風。除了火候控制講求經驗,師傅說「懂得搭建這個灶的人也不多了。」

  配料 ──

  各有秘技卻樸實

  大會為各參賽隊伍準備了豆卜及50斤豬肉,其他配料各隊自行準備。各處鄉村各處例,有隊伍笑言他們用的是私房菜食譜,加入檸檬葉、啤酒。配料各村各鄉或稍有調整,但基本的傳統不變,「都是按叔伯傳承下來的方法煮……放麵豉、花椒八角、蒜蓉、果皮那些。」傳統鄉村菜式,用料做法樸實無華。大宴親朋,重點是分享與凝聚。參加這次炆豬肉比賽,村民也不計較輸贏,「好似我們中國功夫,各有所長,『沒有話邊個第一』。」

  傳承 ──

  申非遺延續手藝

  「炆豬肉真的太美味了……我們正在搜集資料,希望申請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我們這些新界文化傳承下去。」炆豬肉比賽召集人、大埔區議員温官球說起這些特色美食也很雀躍,他表示仍然懂得這種傳統炆法的人愈來愈少,「希望集合各鄉的師傅,透過他們的手藝,讓大家品嘗到這個傳統的炆豬肉文化,一嘗各村的味道。」

  炆豬肉做法(部分)

  靈 魂:灶、柴火

  小秘訣:先用豬皮將大鐵鑊擦一遍,去掉鐵鑊的鐵鏽味。

  1 將豬肉氽水,切成大小相若待用。

  2 先爆香蒜頭起鑊,加入豆豉,亦有些村代表加入檸檬葉、葱頭、辣椒、薑等配料爆香,然後加入豬肉快炒。

  3 加水、調味。各村的師傅調味用料稍有不同,如南乳、麵豉醬、花椒八角、玫瑰露酒等,亦有加入啤酒、果皮。

  4 冚蓋炆煮一個多小時。各種豬肉的肉質各有不同,考驗師傅火候控制的功夫。

  話你知/灶台──家的中心

  古字篆文,灶是這樣寫「竈」,中間是土,土下是昆蟲的象形,土上是穴。人類發明鑽木取火後,在土地上挖一個穴,放柴草點火,把食物放在上面烹煮。後來發明了灶,灶是火結合土,人類用土造灶,灶上放鍋,下面燒火,開始懂得享受美食。灶,原為地灶,相傳七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時,軒轅黃帝改地灶為高台火灶,也就是爐灶,從此我們的祖先便站着煮食。

  遠古時代,廚房還沒有出現,只有灶台,北方天氣寒冷,灶台設在屋內,食飯、睡覺都以灶台為中心,是生活起居的中心。

  無處不旅遊 打造「林村下游圖」?

  林村位處林村河兩岸的林村谷,因為林村鄉土質肥沃,林村河水源充足,遠在700多年前宋代已有氏族在林村居住。時至今日,到大埔林村許願樹擲寶牒,已成為香港的特色品牌。無處不旅遊,大埔還有什麼特色景點?「文武廟、舊理民府等,還有火車博物館,這是很有歷史的地標建築物……而林村河畔兩旁也可以發展得更『靚』。昔日有清明上河圖,我們可打造現代版『林村下游圖』,古時的東西,延續到今日,結合店舖、商業元素,我覺得很有特色。」大埔區議員温官球認為,要發展這些特色旅遊景點,一定要透過政府整體協調及支持推動,資源的配合,加上民間和市民的支持,才可成就這美景。

  除了炆豬肉,新界圍村還有許多美食,如按節令製作不同的茶粿,還有雞屎藤、豬肉砵等等,美食在圍村有一種凝聚力,「以前鄉間,都是耕田的,不富有,自己製作食品,送禮自用……過年時,鄉村人造的年糕差不多上百斤一個,然後將年糕切到一磚一磚,用報紙包着,貼張紅紙,帶回娘家……自己製作,零舍有味道,大家一起做,一起分享。」温官球形容,要留着這些傳統味道、情懷並不容易,隨着社會發展,懂得製作的人愈來愈少,有些味道會逐漸消失,「所以我們希望每年都舉辦(炆豬肉比賽),透過不同的人士,讓大家知道這些傳統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