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室夜診迫爆 輕症者佔用資源

  【大公報訊】記者劉碩源報道:公立醫院急症室求診人數多,但55%病人屬於次緊急、半緊急個案。急症室顧問醫生表示,夜診醫護人手更緊張,但有些非緊急的病人是撐到下班後才到急症室求診,有些則是為取醫生紙而到急症室。家庭科醫生提醒,身體不適初期應求診醫治,避免耽擱,令輕症變急症。

  有人睇急症為拿病假紙

  政府快將公布公營醫療收費檢討結果,其中就急症室收費,醫管局希望透過對非緊急病人增加收費,引導他們轉往私營醫療求診。

  瑪麗醫院急診科顧問醫生徐錫漢表示,不時遇到病情未必需到急症室的情況,舉例曾有病人早上上班時已感到不適,但硬撐着,直至傍晚放工,才到公院急症室求診。亦有病人身體不適向公司告假,在家中休息至晚上,身體情況好轉,但發現未取得病假紙,於是到公院急症室。他認為,這些病人可向提供24小時門診的私家醫院、或提供夜診服務的私家診所求診。

  有些病人則因為沒有及時治理,令輕症變急症。醫管局家庭醫學統籌委員會主席梁堃華醫生舉例,天氣乾燥時,容易皮膚痕癢,有人因為搔癢抓傷以至紅腫、發炎甚至化膿,才到急症室求診,但如盡早向家庭醫生求診,或到社區藥房諮詢藥劑師意見,適當用藥,可預防症狀惡化。

  梁堃華並舉例,半數人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直至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才到急症室求診。她稱政府已推出慢性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45歲以上的市民可參與。

  在公營醫療收費檢討下,放射檢查將按項收費,但急症室仍可豁免收費。徐錫漢稱,不會因為病人來到急症室便滿足其要求,急症室醫護會按病人的病情,安排需要的檢查。

  徐錫漢重申醫管局期望透過收費改革,讓更多資源投向診治緊急病人,以及加大對急重、危疾病人的保障,令更多有需要的病人不會「大病致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