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仍有諸多不確定因素 日韓需認清形勢

  第11次中日韓外長會在東京舉行,這是自2023年11月以來,中日韓三國外長首次會晤,也是王毅自2020年11月以來,時隔四年半首次訪日。

  浙江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王沖對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三國今後密切合作是大勢所趨,也是各有所需。從大勢而言,特朗普重返白宮帶來地緣政治變化,讓日本和韓國意識到不能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只依賴美國一家,必須有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要重視「遠親不如近鄰」合作模式。

  「日韓過去都曾有慘痛教訓,未來更充滿不確定性。他們更加意識到中日韓三國在東亞合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這也是日韓兩國對特朗普政策的反應。」王沖指出,中國多年來對周邊國家一直主張「遠親不如近鄰」的外交政策,相信這對各方和整個東亞地區都是最好的選擇。

  對日韓外交動作謹慎樂觀

  不過,王沖進一步指出,三國外長會對外釋放積極信號,但是仍要持謹慎樂觀的態度,這也並不意味着中國與日韓關係就此馬上破冰並得到徹底改善,其中仍然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日韓兩國都有『兩邊下注、多方考慮』之意,如果特朗普在駐軍保護費跟他們要價太高,那麼他們就會將與中國在東亞地區合作當作籌碼應對特朗普威脅。如果在其他方面如關稅、駐軍保護費等方面,特朗普不會獅子大開口,日本和韓國可能依然會把與美國同盟放在更重要位置。」

  王沖表示,中國致力推動東亞一體化,這是對各個國家民眾都最為有利的戰略,但是日韓兩國的一些外交動作依然值得警惕,比如石破茂及其內閣在台海問題上的態度,韓國尹錫悅案懸而未決,下一步韓國政局亦不明朗,這些都是影響三國關係的不確定因素。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王俊生表示,這次中日韓外長會議最重要的看點是要推動中日韓三國領導人會議舉行,按照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機制安排以及以往慣例,在領導人會議之前必然會召開中日韓外長會,這次會議預示着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的召開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會議給外界傳遞的最明確的信號,就是三方都準備好了,接下來可能就是討論具體的會議細節。此外,借助中日韓外長會的動力,一些相關的雙邊高層會議或許也會舉行。」

  美國推行貿易保護主義,四處加徵關稅,有媒體預測中日韓可能會重啟自貿協定談判,王俊生表示,作為當今世界在亞太地區三個非常重要的經濟體,中日韓的自貿協定不僅僅關乎三國的經貿合作,對整個亞太地區的區域發展都至關重要。

  ●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靜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