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審議重塑立會文化 議會專注論經濟民生
立法會《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委員會連同內務委員會成立的小組委員會,一共舉行了25次會議,用了近50小時作詳細審議,提出過千條問題和意見,產生了91個修正案。有法案委員會委員說,這場高強度審議有效反映各界意見,重塑了立法會文化,為行政立法良性互動提供了示範作用。他們都感受到,在落實《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後,對香港以外的「黑手」形成強大的阻嚇力,立法會議員和社會各界都可以無顧慮地提出善意批評和建設性的建議,專心致志解決經濟民生問題。
務實密集審議延伸至其他法案
回顧條例審議過程,立法會議員周浩鼎形容是一次「立法示範」:法案委員會在一周內密集舉行會議,每日8小時高強度討論,累計提出逾千條問題。政府代表即場回應質詢,法律顧問團隊更連夜整理修正案,最終採納近百項建議。此後多項法案審議延續這一模式,形成「提出意見—吸納修正」的良性循環,彰顯香港立法程序的專業與務實。
周浩鼎認為,條例的意義不僅在於堵漏,更在於喚醒社會對「國安即家安」的集體責任感。因此,特區政府未來要持續推動國安教育,同時繼續鞏固立法會與政府的協作模式,將條例審議中的高效經驗延伸至其他民生法案。
底線清晰 商界外商讚環境穩定
立法會議員陳紹雄憶述條例通過前,有外國企業曾向他反映,擔心條例會令到企業在香港的營運風險和循規成本增加,擔心本港的稅務、法律等制度會出現變化,甚至連簡單普通的商務交往活動也會令人誤墮法網。因此,他在審議法案期間比較關心與外國實體聯繫的部分,特別強調有關條文必須清晰,不能讓商界「估估吓」,並要求特區政府逐一澄清條例比較模糊的部分,同時向海外的商界做好解說和宣傳工作,以及警惕海外的抹黑。
一年過去,陳紹雄說,自己所接觸的外國商界高層均認同,條例通過後對他們在香港營商完全沒有影響,反而因為《維護國家安全條例》有效填補了國安漏洞的短板,令香港的營商環境更為穩定。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