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措施優先搶救危重患者 引導市民改變就醫習慣 睇急症逾半非急症 按病情收費減濫用

●聯合醫院急症室昨午有眾多病人輪候睇症。 香港文匯報記者洪澤楷  攝
●聯合醫院急症室昨午有眾多病人輪候睇症。 香港文匯報記者洪澤楷 攝

●瑪麗醫院急症科顧問醫生徐錫漢。醫院供圖
●瑪麗醫院急症科顧問醫生徐錫漢。醫院供圖


  香港特區政府即將完成公立醫院收費檢討,急症室病人或由現時劃一改為按病情收費,其中危殆及危急患者免費,緊急、次緊急及非緊急三類病人的收費將有所提高。瑪麗醫院急症科顧問醫生徐錫漢日前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透露,目前公立醫院急症室次緊急及非緊急病人的佔比多達55%,是次改革旨在加強對急重與危疾病人的保障,同時改變非緊急病人等到急症室求診的習慣,讓大眾更善用急症室服務,「急重、危疾病人早一分鐘得到救治,就有更大機會救回一條命!」醫院管理局會將收費調整後的額外收入全數投入於提升相關醫療服務,包括將更多有需要病人納入安全網,有需要的病人的醫療費用有機會獲得減免,或無需額外自費,就可以獲得處方較佳的藥物。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子晉

  特區政府目前對公立醫療系統的資助率約97%,市民只承擔2.2%,以急症室收費為例,目前劃一為180元,但每名病人的平均成本為2,400元。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早前在接受香港文匯報獨家專訪時表示,急症室收費調整的目的,是引導市民珍惜急症室資源,以服務真正的危急病人。現行綜援人士、高齡長者生活津貼人士等弱勢群體的減免機制將繼續有效,同時進一步降低減免門檻,包括考慮危殆、危急病人費用豁免。

  精準幫助有需要病人

  徐錫漢日前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醫管局希望透過收費改革,讓更多有需要的病人得到精準幫助,同時加大對急重與危疾病人的保障,避免「大病致貧」情況發生。

  他表示,在收費改革後,將會有更多有需要的病人被納入安全網。這些病人的醫療費用有機會獲得減免,而醫管局有更多資源投入到藥物方面,讓更多有需要的病人只需支付標準藥費,就可以獲處方現時需要額外自費、效用較佳的藥物。

  事實上,有不少市民「貪方便」將急症室當作普通門診使用,導致急症室負荷過重,令醫護人員壓力倍增,同時也令真正有需要的病人的救治工作受到影響。徐錫漢透露,目前公立醫院急症室次緊急及非緊急病人的佔比多達55%,緊急、危急及危殆病人共佔約45%。徐錫漢表示,急症室夜間人手一般較日間少,但病人的危急情況無分晝夜,急症室晚上必須集中精力搶救最危急的病人,次緊急及非緊急病人難免要輪候較長時間,建議該類病人在評估過自己並非那麼緊急後,應盡可能考慮等到日間找私家醫生或其他門診求助。

  拯救生命須爭分奪秒

  他強調,讓急重、危疾病人早一分鐘得到救治,就有更大機會救回一條命,「例如有人突然心肺痛到流冷汗、差點休克,應該盡快叫救護車送到急症室,一旦心臟病發延誤診治可能會令心肌壞死,所以急症室人手需要確保這些病人優先得到適切治療。」

  徐錫漢明白改革難以改變所有次緊急或非緊急病人的求診習慣,他也體諒病人不一定能精準評估自身狀況,「例如半夜突然肚痛得很嚴重,可能到急症室後經過初步休息後已沒有那麼痛,最終被護士評估分流為次緊急,但病人評估時認為是緊急而去急症室也是無可厚非。」

  盧寵茂在接受香港文匯報獨家專訪時提到,特區政府將加強公眾教育,改變市民就醫的習慣,減少濫用急症室,並推動基層醫療服務作為輕症的首選。醫管局家庭醫學統籌委員會主席梁堃華日前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鼓勵市民透過「治未病」減輕身體出現急症的風險,包括建議45歲以上市民每年進行身體檢查,了解自己有否高血壓等情況。特區政府和醫管局已優化便利市民預約門診等服務的電話預約系統及HA Go手機應用程式,並會每小時更新籌數等,希望市民可以更好使用基層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