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誰在餵養非法數據庫?

「開盒」的前身是「人肉搜索」,早在十幾年前就已出現,不知從何時起,演變成「開盒」,形式更為激烈,包括電話、短信騷擾、惡搞,甚至煽動網暴。
掌握社交媒體賬號 非法獲取信息
據內地自媒體博主川烈接受採訪時介紹,他因為經常揭露網絡詐騙套路,而飽受「開盒」網暴困擾。川烈表示,「開盒」是一環接一環的,只要掌握被「開盒」者的社交媒體賬號,就能通過非法數據庫獲得其手機號、身份證號,甚至了解其家庭關係。
記者從群組中看到,可供查詢的信息五花八門,「50元可查單人戶口,400元查全家,500元查外賣地址、開房紀錄,2,000元能通過手機號查定位……」通過某社會工程學數據庫機器人客服可獲取包括電話、性別、身份證號碼在內的各類私隱信息。
招募快遞銀行人員 建信息供應鏈
值得警惕的是,部分群組公然招募快遞、銀行等機構內部人員及公職人員,以「合作安全,無憂賺錢」為誘餌構建信息供應鏈。
3月18日,公安部公布打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典型案例。其中甘肅省張掖市公安機關偵破的「1·23」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顯示,2023年2月以來,以李某飛為首的犯罪團夥勾結快遞行業工作人員,利用技術手段竊取快遞訂單相關個人信息,並出售牟利。2024年3月,甘肅張掖公安機關依法抓獲18名疑犯,查明涉案金額300餘萬元人民幣。公安部在此案基礎上,部署全國公安機關開展集群打擊,共打掉犯罪團夥12個,抓獲疑犯65名。
保護個人信息安全 保護數字人格
中國政法大學網絡法學研究所所長李勝懷教授認為,「開盒」同時還有另一層次的危害性。在鄉土社會向網絡社會轉型的背景下,個人信息都已經被數字化、網絡化,這諸多的網絡信息拼合起來,就構成了數字形象、數字身份,它們承載了普通人的數字社會關係,延續了我們的傳統活動場域。在當下的網絡世界中,個人信息安全不僅關涉我們的私隱和意識自主,也是我們維繫數字認同、建構數字人格,承載數字功能、拓展數字網絡的基礎要素。
「網絡與人際關係已逐步由弱連接變為強連接,保護個人信息其實就是保護我們的數字世界入場資格、保護我們的數字人格。一旦個人的數字形象被污損、數字人格被侮辱,那麼我們在網絡世界就無法立足了,甚至遷延到線下世界。而網絡暴力、『開盒』,都打破了網絡社會關係生產的動態平衡性。」李勝懷說。
●綜合中國青年報及澎湃新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