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臨濕氣盛 健脾化濕正當時




踏入3月,天氣驟然回暖,香港市民紛紛脫去厚重的大衣,換上舒適的短袖和短褲,但手機裏天氣預報動輒100%的濕度,不斷提醒我們,春天來了,潮濕的梅雨季節也來了。立春之後,就有不少人因為感覺到自己精神不振、身體沉重、食慾下降、大便黏膩、頭暈腦脹、昏昏欲睡,以及睡眠質量不佳,甚至鼻敏感、濕疹加重等原因尋找中醫調理,這皆是身體裏的濕氣太重的表現。中醫認為,春天是陽氣向上、向外升發的過程,萬物復甦,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五臟之中肝主生發,故春季肝氣旺盛,肝木易克脾土,因此若肝木升發不暢,或不注意飲食調節,或本身脾胃功能偏弱,在春天就很容易遭到濕邪的侵犯,形成濕氣重的問題。
●文︰香港中醫學會會立中醫學院院長 唐麗雯醫師 圖︰資料圖片
什麼是濕氣?中醫認為,濕性黏滯,濕氣是人體代謝過程中產生的病理產物,會阻礙人體氣機的運行。俗話說「濕氣不除百病生」,過重的濕氣是導致疾病的「六淫邪氣」之一。臨床觀察發現,許多濕氣重、濕邪導致的疾病,相當於西醫的慢性炎症。譬如,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腎炎、慢性腸炎、慢性膀胱炎等,這些病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反覆發作,很難速癒。因此,中醫在治療這些慢性炎症疾病時,必須加上化濕祛濕的中藥。
寒濕與濕熱
許多人祛濕,通常第一時間就飲用祛濕茶、薏仁水,但這樣只是治標不治本,甚至用錯體質,還可能導致其他健康問題。其實,想有效祛濕,要根據濕氣性質和不同體質,進行針對性的調理。首先,要分是寒濕還是濕熱,臨床上寒濕和濕熱的症狀是有區別的。
寒濕會出現畏寒、手腳怕冷、舌苔白膩、舌質胖大有齒痕、厭食、不愛吃飯、消化不良、大便稀溏、口淡等,女性患者會容易白帶偏多、偏水,面部覺浮腫,需要平時多曬太陽和做運動來改善寒濕的症狀。
濕熱會伴有上火的情況,舌質偏紅,舌苔黃膩,會引起咽喉疼痛、大便乾燥、小便赤黃、口臭、暗瘡多,易引發黃疸,或各種慢性炎症等疾病。如果出現以上症狀建議去找相關醫生開處方藥物治療。
外濕和內濕
如果從致病因素來區分,濕氣還分為外濕和內濕。
一·外濕
外濕多是由於氣候潮濕,或者經常淋雨、涉水,長期居住在潮濕環境等情況下,外界的濕邪侵入人體所導致。
主要症狀︰出現身體表面的不適,比如頭部脹痛、身體沉重、四肢疼痛、怕冷等。
祛濕重點:保持乾燥。應對外濕,除了吃一些利濕的食物,更要保持所處環境的乾燥,比如適當地開啟空調除濕,經常晾曬衣物、被褥,下雨天避免淋雨,不長時間接觸冷水、回南天不開向南的窗戶等。
二·內濕
本身脾胃虛弱,又如吃了太多高糖、高脂肪食物或生冷蔬果,缺少運動、工作壓力大,熬夜、飲酒等原因,導致身體氣機不暢,水液代謝紊亂,濕氣在體內堆積。
主要症狀︰可能會出現腹脹腹痛、胸悶脘痞、食慾不振、大便不成形、噁心嘔吐、浮腫尿少等症狀。
祛濕重點:健脾利濕。在祛除體內多餘水濕的同時,還要把脾胃功能健全起來,使身體運化水濕的功能恢復正常,保證體內濕氣能順利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