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突破美封殺 提速建設科技強國\凌 昆

  一年來西方對中國科技發展的看法日益正面,在取得多次重大突破後,即使有偏見者亦要面對現實。近年有不少海外的分析中國科技實力報告,比較了中美的創科成績,均認為中國在許多關鍵或戰略領域已經佔先,但仍有幾項美國仍保優勢,包括電子、生物技術及航空等。然而最近情況顯示,在這些方面中國也開始追上來了。有關事態值得注視。

  電子一項包括:IT、AI、機器人、軟件及微電子尤其芯片等廣泛領域。之前的華為震蕩及最近的DeepSeek震蕩,顯示中國即使在美國全力封殺下也能迅速發展,並帶來驚人成績。最近華為老總任正非說:「缺芯少魂」的問題已經緩解,即是「卡脖子」的制約已基本消除,中國開始突圍而出。雖然還有一些差距要補上,但已可立於不敗之地,還可走向全面趕上甚至超前之路。韓國芯片業界的最新報告更指已被中國全面超越。在2022年的評估時韓國還是領前的,幾年間便變了天。韓國芯片業實力僅次中國台灣,故中國超越的意義重大。此外,「鴻蒙」面世表示中國有了自主的操作系統,而在機械人機械狗的研製上中國亦異軍突起。

  生物製藥方面中國正迅速崛起,有美國報道指此項也出現「DeepSeek時刻」,原因是歐美大藥廠由中國取得新藥生產技術授權的數量及金額最近急升,令人擔心會危及美國的同行,從而衝擊其技術優勢。無疑中國藥品研發成本低速度快有很強競爭力。藥品研製另一關鍵環節是臨床試用,據報道去年中國試藥數目已超過美國,其中不少是海外大廠藥品,且不少只在中國試用。原因不是成本低進度快。下游的藥品生產早已是中國強項,美國九成非專利藥來自中國。原來武漢是世界製藥原料生產中心之一,新冠封城時期製藥大國德國的三成藥品生產受到影響。中國正形成由研發、試用到生產的製藥供應鏈優勢,競爭力將與日俱增。

  航空領域出現「DeepSeek時刻」

  航空領域其實亦出現「DeepSeek時刻」:中國竟在美國之前試飛了六代戰機,相距五代機J-20試飛約15年。此外中國在戰機引擎上亦開始換上「中國心」的自主研製產品,結束了全面依賴俄國時代。民航機方面仍有差距,C919已正式商業運作,可取代波音737一級客機,更大型的C929也在研製中,對標747級客機,幾年內當可面世。真正的差距還是在客機引擎上,而中國也正加緊研製。中國航空「軍先民後」的發展規律,表示民航追上亦指日可待。但新的競賽又已開始,一是配合低空經濟的電動飛機、飛車等,多為無人駕駛。二是超音速客機。這兩方面中國與西方在同一起跑線上。

  總之,上述事例顯示中國正快速建成全面性的科技強國,五到七年內必將有一番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