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見錄/以「電子」的名義\胡一峰

  最近又學到一個新詞,「電子羽絨服」,指的是那些在寒冷季節給予我們心靈慰藉的東西。這裏的「寒冷」可以理解為天氣,也可以理解為處境或心情,而「東西」既然和「電子」有關,必然是依託於電子設備的產品了。簡言之,幫我們抵禦「身冷」或「心冷」的電子產品,比如電子設備上讀的書、追的劇、聽的戲曲或歌、欣賞的書畫作品,以及通訊、社交、遊戲等各種網站或軟件,都可以歸入「電子羽絨服」之列。

  而「電子+」格式的新名詞又不止於此。近幾年崛起的如「電子榨菜」,被網民稱為「下飯神器」,吃飯時打開手機,追劇聽歌,頗有幾分楊萬里「不是老夫朝不食」的傲嬌。早幾年的如電子寵物,養在手機裏,可以「餵」可以「逗」,還可以隨身攜帶,又免去了「鏟屎官」的重任,對於很多人而言,它們比真的「毛孩子」更可人。再往早了追溯,還有電子遊戲。三十多年前,互聯網還沒有普及,「俄羅斯方塊」掌上遊戲機卻已風靡,當我們拿着它玩得不亦樂乎以至於家裏的象棋盒圍棋盤積滿了灰塵時,或許沒有意識到,一場以「電子」為名的休閒替代正在悄然降臨。

  休閒娛樂有時被看做可有可無甚至不務正業,實際上是人類創造力的蓄水池。正所謂,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玩什麼,怎麼玩」不但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對文化的整體面貌和可持續創新產生重要影響。這些年,網絡文化蓬蓬勃勃,成為新的藝術、審美萌發和生長最豐厚的沃土,前述以「電子」為名的事物皆為例證。而隨着虛擬技術的發達,「電子+」的品類必將繼續增多。

  在人的諸種偏好中,審美偏好是最超功利因而也最堅固的,極難改變。身處休閒替代之中,我們不妨保持自己前電子時代的積習,也不妨嘗試適應新出現的「電子」物件,我們雖已是大人,多一些玩具也沒什麼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