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集/中國科企績佳 全球增配首選\大衛

全球最大機遇在中國,包括騰訊、小米在內的中資科技企業業績表現不俗,其高增長故事持續成為全球資金增加配置對象,這與美國企業頻現盈警、裁員利淡消息呈現鮮明對比。事實上,中資科技股今年以來已是勁升三成,而且上升動能依然強勁。
今年首季將盡,環球股市表現高下立見,去年表現稱冠的美股,出現大走樣,標普500指數今年已經由升轉跌約4%,港股則脫穎而出,恒生指數大升逾20%,而恒生科技指數升幅更逾30%,從中反映國際資金由西向東移的步伐加快,積極追捧中資股。事實上,港股食正DeepSeek人工智能(AI)大模型掀起的中資科投股投資熱潮,阿里巴巴、騰訊、小米集團及中芯國際等股份成為港股勁升的主要動力。
內企續高增長 美企比下去
外資已視港股為內地科企龍頭上市的集中地,目前騰訊、阿里巴巴、小米集團、美團、中芯國際、比亞迪、京東集團、網易、百度及快手等股份,合共市值約13萬億港元,估計佔港股41萬億港元總市值的三分之一,單是騰訊及阿里巴巴兩隻股份,市值已達7.5萬億港元。
外資大行看高 調高投資評級
因此,外資看好中國創新發展、科技自強自立,首選便是買入在港上市的中資股,相信資金湧入香港市場大勢持續,支持港股延續牛市行情,跑贏全球股市。
值得留意的是,內地科技企業創新力強勁,技術突破與產品創新為業務持續高增長提供有力的支持。騰訊及小米集團業績優於預期,其中小米集團去年全年賺237億元人民幣,增長超過35%,預期在人工智能產品(AI眼鏡)、手機新產品及SU7高端電動車帶動下,高增長故事可望持續下去,特別是2025年電動車出貨量進一步提高至35萬輛,有助提早實現盈利。花旗、摩根士丹利、大和等大行看好前景,紛紛上調投資評級及目標價,最牛可見73.5元。
對比之下,美國企業壞消息頻傳,不單止是盈警,還有大裁員,最賺錢的華爾街大行摩根士丹利、高盛、摩根大通、貝萊德相繼傳出裁員消息,相信是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令不確定性增加,影響大行併購交易等業務收入。同時,美國時裝連鎖集團Forever 21再度申請破產,門店及網店逐步結業,折射美國經濟急速惡化,美股的投資價值自然比下去。
投資主題多元 資金持續流入
中資股投資主題多元,除了AI大模型、自動駕駛、人形機器人之外,還有腦機接口(BCI,Brain-Computer Interface)、低空經濟。最近內地出台《神經系統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意味腦接口技術取得進展,進入臨床應用的日子不遠了,涉足腦機接口技術的南京熊貓電子股價一度大幅炒高。同時,內地將進入低空飛行商業化元年,有報告估計到2030年,內地載人的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年新增需求將突破1.2萬台,涉及私人出行、觀光旅遊、醫療與消防用途,積極拓展飛天車的小鵬汽車,股價續呈強。
港股昨日有回吐,恒生指數急回500多點,但比亞迪、越疆等中資科技股仍然逆市上升,可見國際資金把握大市調整機會,增加資產配置。
當前全球積極擁抱中國金融資產,在港上市的中資科技股成為資金增配首選的對象,港股可望延續大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