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華夏/宛若夢幻的勝景(中)\雲 德

  在驚艷於元陽梯田美景的同時,諸多的疑問也開始在心中盤桓。比如,這大規模的梯田,水從何來?如此巨大的落差,高處的水會不會沖垮低處的田埂?借勢構築的形制不一的地塊,如何灌溉?誰來協調?怎樣管理?等等。大家一連串的問題不約而同地提出來,讓領隊應接不暇,難以一一解答。他只好說,因時間關係,我們馬上要去阿者科村,屆時肯定有人給出滿意的說明。

  帶着疑問走進了阿者科。入村,沿途鋪着不甚規整且飽含歲月滄桑的石板舊道,路旁古樹參天、枝葉茂密,村裏的房舍皆獨具哈尼風情的蘑菇房,屋頂以茅草覆蓋、呈圓錐狀,牆壁由石塊和泥土砌成,老人坐在門口曬着太陽,孩子在街上嬉戲打鬧,處處保留着濃郁的傳統生活方式,乍一看,時光彷彿在這裏倒流,人們進入了幾百年前的哈尼族生活場景。實際上,政府已與中山大學合作在這裏成功實施了「阿者科計劃」,他們組織村民成立村集體旅遊公司,以傳統民居、梯田和勞力等資源入股的形式參與旅遊開發,建立起一整套包括民居、梯田、酬勞和戶籍在內的旅遊收入分紅機制,同時還創建了抖音、視頻號等社交賬號,發布各種實時旅遊信息,讓小村一下成了網紅打卡地,直接推動了阿者科村從貧困山村向世界「最佳旅遊鄉村」的華麗轉身,進而讓這個梯田景內保存最為完好的哈尼古村落,一躍而成為古老傳統與信息社會有機融合的成功範例。

  村裏接待我們的是兼任第一書記身份的駐村女大學生劉洋。她帶着我們走遍了整個村落,沿途不時介紹當地的鄉風民俗以及各家各戶的生活狀況,顯示出當家人特有的幹練與敬業。在村落與梯田銜接處的一個路口,招呼大家走進一個農家樂小館。不大的餐廳角落處,陶罐在炭火上咕咕冒着熱氣,空氣中混着雷響茶特有的焦香。大夥落座後,老闆娘端來烤茶,領隊張羅着點菜,小劉則如數家珍般地主動肩負起解說員的職責。

  她介紹,哈尼先民於公元七世紀因逃避戰亂,由青藏高原遷入哀牢山區,引水開渠、劈山造田,追尋夢中的「諾瑪阿美」(魚米之鄉)。完整梯田體系,大致在明朝永樂年間建成,也讓哈尼人完成了由牧民向稻民的身份轉型。這套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生態農耕模式,尤其是它別具一格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的水源生態鏈,堪稱自然與人文精妙融通的豐碩成果。其「低技術高智慧」的偉大創造,不僅是梯田生態系統的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基本保障,更是「人類適應極端地形的巔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