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獻港力之AI應用醫學篇】AI突破醫學樽頸 顯微成像快靚正
港大學者:電子鏡頭提速逾10倍 更高效提取樣本信息
繼去年將發展新質生產力列為首要任務後,國務院總理李強今年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再聚焦科技發展,其中提到要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強調支持人工智能(AI)大模型廣泛應用。香港大學化學系研究團隊專注開發新的成像技術,這些圖像可用於追蹤藥物在生物系統中的分布,以觀察藥物如何到達目標,以及如何發揮治療效果。該項目負責人形容,AI的出現讓「不可能變為了可能」,有效打破圖像質量和成像速度之間的折衷,通過AI可疾速生成高質量圖像,兩全其美。他強調,AI將是未來的趨勢,因此必須學會如何在研究中善用AI,讓工作做得更好。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姬文風
香港賽馬會分子影像創科實驗室主任、港大化學系副教授蔣海波近日在接受港大科學主編Pavel Toropov訪問時,介紹其實驗室專注於開發新的成像技術,以便在非常小的尺度上觀察生物系統內部,包括觀察單個細胞或單個細胞器內部的情況。
「我們的分子成像技術結合了不同類型的顯微成像技術,包括光學、電子和離子顯微成像。通過結合這些技術,我們可以從一個樣本中提取信息,從而理解其生物、結構和化學上的變化。」他說。
蔣海波表示,這些圖像可以用於觀察藥物在生物體內的分布,以及它如何到達目標並發揮治療效果,「我們將來自電子顯微鏡的結構信息與質譜顯微成像的化學信息結合,這樣就能可靠地確定藥物的位置,在哪個細胞器、哪個細胞、哪個器官、哪個組織中。我們還可以了解為什麼藥物有效或無效,為什麼會引起副作用。」
成像最大的問題在於圖像質量和成像速度之間的折衷,蔣海波說,「我們方法的一個主要限制是速度慢。這是我們所使用的顯微技術的本質。如果要快速掃描,會有噪點,信號會很低。如果掃描一個像素十次,我們可以獲得更高的信號和更少的噪點,質量會高得多,但需要更長時間。」
打破「質量和速度的折衷」
直至AI出現,完全打破了上述的「質量和速度的折衷」,「使用AI,我們可以將電子顯微鏡的速度提高超過10倍,不僅更快,而且更高效。通過AI,我們可以使用較低解析度的圖像來加快速度,並且可以覆蓋較大區域的樣本,從一個生物樣本中提取更多信息。」換言之,AI使以往被視為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
助追蹤抗生素流向確保療效
蔣海波表示,他們的方法適合多種藥物的研究,目前已經應用它來了解抗生素的流向。「一旦進入人體,抗生素需要到達細菌處才能將其殺死。我們可以追蹤各種不同的抗生素,看看它們是否到達感染部位的正確細胞。」有關方法亦已應用於研究癌症藥物,以了解藥物進入細胞的位置,而這對其療效非常重要。
盼三維成像技術實現突破
「生命是三維的,但我們之前的工作大部分是二維上的研究。目前有技術可以讓我們觀察細胞器的高分辨三維結構,但現在最大能做到的體積,對於一個組織樣本來說真的太小了。」蔣海波形容,科學家夢想能在三維中看到一個大樣本,例如人類大腦中神經元如何連接起來,「我們的夢想是擁有算法技術,以實現對大型生物樣本的高速三維成像。」他相信未來在生物成像領域,從成像本身到數據分析,AI將無處不在,「我們需要學會如何在研究中運用AI,做我們所做的事情,但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