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流炮台

■羅淑佩在分流炮台留倩影。羅淑佩Fb圖片
■羅淑佩在分流炮台留倩影。羅淑佩Fb圖片


  清朝康熙年間(1662-1722年),為防禦海盜(尤其是張保仔勢力)與西方殖民船隊侵擾珠江口,清政府在分流這個戰略要地修建炮台,與東涌炮台(現東涌炮台文物徑)形成犄角之勢,扼守十字門水道(澳門與珠海之間的航道)。炮台呈長方形,原設有20座炮位,牆身以花崗岩砌成,入口為拱形設計,內部有兵房與彈藥庫遺蹟。現僅存地基、部分牆體與入口拱門,牆體留有後人加設的鐵環標記,用以推測火炮位置。

  探索亮點

  隱蔽入口:炮台藏身於茂密灌木叢中,需沿分流郊遊徑的小徑上行約5分鐘,入口處有漁護署的指示牌。

  軍事視野:站在炮台遺址向西南方眺望,可清晰看到珠江口與澳門方向,理解當年清軍為何選擇此處布防。

  自然共生:炮台石縫中長滿藤蔓與蕨類植物,滄桑石牆與生機勃勃的綠意形成強烈對比,適合拍攝人文與自然交融的畫面。

  專家提示

  炮台附近無遮蔭,建議清晨或黃昏到訪,避開正午烈日。

  留意地面凹凸不平,穿防滑登山鞋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