砵仔糕 漁民的隨身乾糧

起源
宋代雛形: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武林舊事》記載的「乳糖糕」,但現代形態成形於清末廣東沿海。
漁民實用主義:漁民將粘米粉、黃糖與水混合,倒入小陶砵蒸熟,便於出海攜帶。陶砵可重複使用,吃時用竹籤沿邊劃一圈挑出,形成獨特「砵痕」。
香港本土化:1950年代,街頭小販以「叮叮砵仔糕」為賣點,敲擊陶砵發出清脆聲招攬顧客。
文化符號
階級隱喻:舊時紅豆砵仔糕(加豆成本高)被視為「富人版」,原味白糕則是平民選擇。
消失的陶砵:現代多用塑膠模具,僅存長洲「郭錦記」等老店堅持陶砵蒸製,2020年陶砵被列入香港非遺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