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觀察/從「胖是福」到「管體重」\馬浩亮

  圖:在黑龍江哈爾濱,兒童肥胖專科門診醫生為小患者測量腰圍。
  圖:在黑龍江哈爾濱,兒童肥胖專科門診醫生為小患者測量腰圍。

  「國家喊你減肥了」是今年全國兩會最具溫情的話題之一。「體重管理年」納入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議事日程。體重,這一向來被認為微不足道的個人「小事」,上升為了國家「大事」。

  民以食為天。在昔日的短缺經濟、物質匱乏的年代,糧油肉蛋都需憑票供應,飢餓伴隨了許多人的成長記憶。能夠吃飽飯,是人們的第一夢想。這讓「胖是福」的觀念根深蒂固。胖,意味着生活富足,意味着擁有特殊的經濟條件或社會地位,甚至被賦予命運好、事業順等意涵,成為大眾艷羨的對象,是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文學作品裏出現的眾多「柴火妞」「排骨仔」「瘦竹竿」「豆芽菜」等形象,恰是社會現實的真實反映。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面脫貧攻堅勝利完成,舉國進入了史無前例的全面小康。在絕大多數地區,溫飽問題早已成為遙遠的過去。伴隨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人的平均身高、平均壽命都有了顯著增長。但與此同時,肥胖又成為「幸福的煩惱」,不再是身體的「豪華套餐」,而是疾病隱患高發的「健康警報」。

  從曾經的追求富態到如今注重體重管理,從解決溫飽到追求營養均衡,從大魚大肉到講究膳食搭配,觀念的嬗變不僅折射出物質生活的進步,更反映了社會文明程度的顯著躍升。健康體魄、運動活力、自律生活等新的價值追求,通過體重管理這一具體行為得到彰顯。並且,諸如靠一味節食來單純追求體重數據下降的做法,也逐漸得到糾偏。科學飲食加運動健身,得到廣泛認同和踐行。

  而國家設立「體重管理年」,這一對民生細節的溫柔俯就,對於整個社會風尚,將產生巨大的正向引導作用。這從十年前「光盤行動」制止浪費的效應,就可窺一二。國家衞健委發布了《體重管理指導原則》《兒童青少年肥胖食養指南》,針對不同群體,提供具有實操意義的指南,契合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國民素質的持續改善,呈現給世界的將是中國人更加健康、更加自信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