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醫健通 通灣區 病歷對接 港人求診便捷

政府擬進一步打通「醫健通」,醫務衞生局昨日公布《2025年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修訂)條例草案》,建議修訂「醫健通」法律框架,循多個方向提升功能,包括規定醫療機構必須將求診病人的重要健康紀錄,存放至其「醫健通」個人戶口。修例草案並建議,容許境外的認可機構,例如「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下的醫療機構的醫護,可存取求診港人的「醫健通」醫療紀錄,方便病人跨境求診與接受醫療檢查,讓醫療紀錄由「市民自攜」跨境,變為「送貨速遞」。
條例草案將於明日(21日)刊憲,下周三(26日)提交立法會進行首讀,政府爭取在今個立法年度內完成審議,期望措施可分階段實施。\大公報記者 易曉彤
市民跨境使用醫療服務日漸普遍,合資格的長者可於內地九間醫療機構使用長者醫療券,並須已登記加入「醫健通」。醫務衞生局副秘書長許澤森表示,目前已有6000多名長者自攜電子健康紀錄到內地使用,但或會遇到X光影像紀錄解像度不足等問題,亦要靠市民自行存放個人跨境醫療資料。
修訂法律框架 明日刊憲
為更有效支援市民,醫衞局建議修訂「醫健通」(條例草案將於21日刊憲)的法律框架,在能夠充分保障資料私隱和系統安全,以及符合指明規定及條件的前提下,認可個別境外的醫護提供者及公共健康紀錄系統,例如「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下的服務提供者,可在醫健通取覽電子健康紀錄。
當新安排實施後,市民到訪已獲認可的境外醫護提供者使用服務時,可選擇授權有關醫護提供者,透過安全連結,取覽其「醫健通」紀錄,以及將是次診症或使用醫療服務後的健康紀錄,上載到其「醫健通」個人戶口。
許澤森說,希望未來「醫健通」與內地獲認可機構的官方系統,能夠實現直接對接,流程和本地類似。在內地獲認可機構就醫的市民,需打開醫健通戶口,提供個人的二維碼,醫生掃描該二維碼進行識別,並且得到這位市民的許可就能打開醫健通專業用戶的版面,裏面的數據和影像可以直接顯示,影像還能在屏幕上放大縮小查看。當醫生做完診斷後,如果要添加醫療紀錄,可以直接透過這個版面存入病人的醫健通戶口。(見上表)
可存入內地看病紀錄
為保障私隱,境外醫護提供者只有當參與「醫健通」的市民在使用其服務時,並在明確授權下方可取覽及存放市民的醫健通紀錄。在其他任何情況下,紀錄均不會跨境傳送。許澤森說,當境外醫生的權限被刪除就無法再查看紀錄,而病人返回香港後,紀錄會存儲在香港的系統內。
許澤森表示,暫未有認可的境外醫護提供者名單和內容,強調目前只是提供法律框架,具體仍要視乎港人需求,以及當地醫療機構的情況。其他境外醫療機構如有興趣駁通醫健通系統,而市場上有實際需求,政府會考慮和認真審視,但保護病人資料私隱和系統安全的原則不變。
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黃國向《大公報》表示,現時市民在香港的看病紀錄無法上傳至內地,或內地看病紀錄難以帶回香港並上傳,影響了醫生的診斷,對經常往返兩地就醫的長者影響很大。黃國說,批准境外醫護存取病人電子紀錄,可便利北上求診,有助推動跨境醫療融合。他期望,獲認可的醫療機構可擴至覆蓋內地三甲醫院。他又說,未來若港人在內地的體檢報告都可存入醫健通,並在香港認受,相信對需要跨境醫療服務的市民來說,可更加便利及節省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