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之源/「沒有河源好水,再好的魚也煮不出鮮味」

「人生難得幾回搏啊!」付小勇笑笑說,「我們窮人家的孩子,人生能遇幾多次機會?有,就捉實。」
付小勇是漁民子弟,生長於湖邊,身材精瘦,動作麻利,笑容溫厚。他的父親,1959年因新豐江水庫修建,舉家搬遷至錫場鎮,加入鎮漁隊,成為一位漁民。
新豐江水庫(又稱「萬綠湖」),是東江重要的水源之一。其水質清澈純淨,含多種礦物質,適合多種魚類生長,為漁民提供了捕撈和養殖的機會。
付小勇1977年出生,從懂事起就跟父親和哥哥一起出湖打魚。「那時候早上4、5點起床去湖裏收漁網,但是不能說成『收網』,『收網』代表網裏沒有魚,會被家裏的老人罵,一定要說收魚才行。」付小勇哈哈大笑。
湖水養人,也考驗人。付小勇記得,曾經有一次湖上突然狂風大作,他的哥哥在外打魚,久未歸來。他和家人焦急地沿湖尋找,直至有漁民提醒:「要順風才能聽到呼救聲。」他們沿着風聲,終於在一個小山坳裏找到哥哥。小船被浪打翻,哥哥靠抓住了一棵小松樹,才沒有被浪捲走。說到這,他卻仍帶着笑:「做漁民苦,沒田、沒房、沒山的人才做漁民,我們有的,只是這一汪湖水。」
後來,母親生病,他赴外打工,成為一名廚師。「我很快就做到了管理者。」他輕描淡寫,「但我們這些做武將的,做不了文職的啦。」後來他還是回到河源,回到漁船上。
系列措施嚴限漁業活動
這時捕魚已經不是過去的樣子。為了保護水質,河源市政府對漁業活動有嚴格的限制和管理措施,包括禁止投餵魚料,實行嚴格的珠江禁漁期制度,限制漁業規模,實行漁業捕撈許可證制度,及禁止密集型網箱養殖等政策。
「我們漁民不懂得那些科學道理,但我們也要配合。」付小勇說,「後來我想,河源有好魚,我又識煮好菜,不如開個飯店。」於是全家決定拆掉老房子,用全部家當重建了一棟五層樓:一至三層作餐廳,四、五層住全家17口人。「從那個時候開始,就是我姐姐管錢,現在我都不知道自己身家有多少。」他笑了起來,好像理所當然。
他說自己「個人是很勇的」,2019年疫情突如其來,他又用全部儲蓄「網購」了現在的店面,再將新店面抵押出去裝修,2021年新店終於開業,「我只有拚盡全力去衝,不然就會破產。」
如今,很多人勸他出去其他城市開分店,但他始終沒有答應,「就算現在冷鏈運輸可以送新鮮的魚出去,但是煮菜用的水可怎麼辦?沒有河源的好水,再好的魚也煮不出牠的鮮味。」
大公報記者 李慧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