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思考/國際交往合作的「深化」與「強化」\鄭曼晴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支持香港「深化國際交往合作」,這既是對香港在國家發展大局中重要地位的充分肯定,也是對香港未來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新期望。香港不僅是傳統的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而且在教育、法律、文化藝術方面亦有眾多優勢,不但可通過這些領域進一步加強與國際社會的聯繫,更能憑藉「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在國家深化改革開放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香港未來要思考如何進一步「深化」和「強化」這方面的工作。
成為與世界交往的「連接器」
當前國際形勢複雜多變,香港的「一國兩制」優勢便顯得越發重要,也在國家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過程中凸顯其戰略價值。中央過去多次強調珍視並且堅定支持香港鞏固提升國際化優勢,就是期望香港能作為國家與世界交往對話的「連接器」,進一步推動不同制度、文明之間的理解和認識,透過「一國兩制」這個大平台促進合作共贏。雖然香港最具國際化特色和最受關注的,是我們的金融和市場機制,但事實上,「深化國際交往合作」並沒有限定只在金融或貿易等傳統優勢領域,香港在教育、法律、文化藝術等方面也有龐大的國際連繫,可為自身和國家發展發揮作用。
例如在教育方面,香港的教育體系一向以高質量和國際化聞名,香港擁有5間全球排名一百以內的大學,更有開放、包容的學術環境,意味着我們有條件吸引更多來自海內外的優秀人才,也可以為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生提供最優質的學習環境。
一般而言,現代著名的留學品牌都幾乎集中於西方高等院校,但香港教育制度本身與西方高度銜接,不但有助吸引西方的學生和學者,來自日韓、東盟國家,以至印度、非洲等地的人才,都可以成為香港爭取的目標。由於香港社會擁有文化多元優勢,來自全球不同地區的族群,都能夠在香港找到相似文化背景的同伴,有助快速融入社會,加上語言、交通便利等先天條件,香港完全有條件成為國際教育樞紐,打造「留學香港」新品牌。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隨着近年中美關係緊張,美西方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對留學生特別是中國留學生抱持敏感態度,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留學市場「東移」的現象。在亞洲市場競爭越趨激烈的情況下,也潛藏着巨大的機遇。香港更應把握機遇,以自身多元、自由、高質的學術環境作為招徠,加強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學生,並為香港和國家培養出更多既具有國際競爭力,又深刻理解香港和內地實情的人才。在國際話語權的爭取和全球化底下,這樣的功能尤為重要。
在法律方面,眾所周知,香港的法律體系基於普通法,這一獨特性使我們成為提供國際法律服務平台的理想場所。最直接的例子便是香港國際仲裁中心業已成為亞太地區處理跨境爭議的重要平台,2022年,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共處理515宗爭議解決個案,當中包括仲裁與調解,處理的爭議總額為431億港元。這說明作為仲裁地,香港有着國際上的客觀需求,仲裁質素亦長期獲國際認可。而隨着國際調解院總部落戶香港,作為全球首個專門以調解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的政府間國際法律組織,在如今國際形勢詭譎變幻的情況下,香港的專業法律服務甚至可能促進全球法律合作。
不單如此,近年由於人工智能崛起,有關知識產權保護等問題亦受到莫大關注。香港的法律專業人士不但具備本地法律知識,更熟悉國際商業慣例,在這些新興領域更有優勢為跨國公司提供法律諮詢服務。而在美西方對華科技戰的持續打壓下,香港應有較大空間扮演內地與國際法律體系之間的橋樑角色,為內地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法律保障,也為外企進入內地市場提供踏板作用。
教育法律文化三路突破
文化藝術同樣是香港不能忽視的重要優勢。去年上映的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不但在香港和內地取得好成績,在今年1月於日本上映後,亦引發當地空前熱潮,除了票房突破逾億日圓,成為日本近5年最高票房港產片之外,也有不少熱情戲迷cosplay戲中人物,還有餐廳與電影聯乘推出「城寨叉燒飯套餐」。
多部港產片的成功,證明香港本地文化並不是「小眾玩意」,而是具備衝出世界的獨特價值。香港素來有舉辦香港藝術節、香港藝術月等大型文藝盛事,匯聚全球各地的不同文化產品。但過去這些活動大多是香港自身僅作為展示平台,而較少有大型合作活動宣傳香港的本地文化。《九龍城寨之圍城》在日本的再商業化無疑是一個巨大啟示,展示了香港發掘更多自身獨特文化特點,繼而探討與其他國際文化產品交融轉化的可能性,例如九龍城寨與賽博朋克、粵劇與漫畫、傳統舞獅與西方舞蹈等。香港本就是一個崇尚自由的社會,而文化合作的核心也是自由與創意,在促進與世界各地民心相通上,香港擁有着巨大的潛力。
香港在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通過教育領域的國際化、法律服務的全球化以及文化藝術的國際交流,香港可以進一步提升其在世界舞台上的影響力。香港必須始終認清自身作為連接國家和世界橋樑的定位,自身獲益固然重要,但更要在國家發展大局發揮作用,為自身和國家的發展開闢更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