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賦能新質生產力 哈港雙向奔赴享科創商機

  圖:研學、養老、避暑、觀光體驗等,打造全域文旅新生態。
  圖:研學、養老、避暑、觀光體驗等,打造全域文旅新生態。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頻繁提到,在國家科技創新發展浪潮中,東北地區與粵港澳的互動備受矚目。近年來,哈爾濱市圍繞「4567」現代產業體系,聚焦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冰雪經濟等新興產業,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深度融合。哈爾濱市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增量器作用,把企業作為科技成果轉化的核心載體,搭創新平台、抓攻關項目、促成果轉化、育創新生態。全市就地轉化科技成果1080項,實現產業化投資93.8億元,新增營業收入119.1億元。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3057戶。哈爾濱營商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眾多商界人士積極呼籲香港同胞前來投資興業。

  環大學大所創新創業生態圈加速崛起

  哈爾濱是全國重要的科教中心,擁有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一批高水平高校和科研院所,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堅實的智力支撐。

  新年伊始,成立不到一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內已是一派忙碌景象。

  「我們的技術依托於哈工大能源學院,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第二代霍爾電推進磁聚焦技術的在軌驗證,徹底解決了傳統霍爾電推進噴流角大、效率降低、衛星佈局受限等難題。」哈爾濱星網動力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劉輝說,「憑借強大技術實力和深厚行業背景,我們已完成第一輪融資,匯聚了多家實力股東,共同助力星網動力蓬勃發展。」

  一年來,哈爾濱以更大力度打造科技創新平台,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全面實施環哈工大、哈工程、黑科大、哈獸研4個創新創業生態圈建設,高標準建設哈工大先研院,形成以人形靈巧手、新體制遙感衛星、高光吸收超黑塗層等為代表的機器人、商業航天、新材料等多個新質賽道領域項目集群。

  哈爾濱推動「鏈主企業」牽頭,聯合高校院所牽頭組建低空經濟、人工智能、船海產業、智能機器人等產業技術研究院。備案思靈機器人、東安發動機等31個基地為市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對俄科技合作基地數量穩居全國前列。

  雄厚工業基礎成培育新興產業的沃土

  老工業基地雄厚的工業基礎、自身創新變革帶來的活力,也成為一片沃土,為培育戰略新興產業提供養料。「人才新政30條」等一系列力度大、覆蓋全、目標準的政策措施優化了軟環境服務水平。

  「作為土生土長的哈爾濱人,家鄉情懷一直縈繞在心,哈爾濱有發展光電產業的科教優勢和人才優勢,哈爾濱新區的政策構建了適宜團隊成長的土壤和生態,我們始終堅信這裡是創業者的沃土。」2016年康為民攜科研成果及人才團隊將哈爾濱新光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部遷移到了哈爾濱新區。從企業初創到科創板上市,新光光電獲得創業補貼、人才引進、產教融合等政策補貼補助達數百萬元。

  華為、百度、浪潮等知名企業紛紛落戶,打造百度智能雲數據、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中心、元宇宙等一批數字經濟產業園。國內模擬芯片設計龍頭-聖邦微公司在哈爾濱設立研發總部。科大訊飛在哈建設人工智能研究院,打造產業加速中心,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集聚地。

  哈爾濱市在中俄科技創新合作中一直走在全國前列,重點加強了裝備、工藝及技術的引進與開發,建立國內最大的對俄科技合作人才庫,為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香港打造創新科技生態圈目標正當時,兩地科創發展的規劃高度契合。未來攜手合作,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