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銀智評/應對關稅摩擦 中國外貿趨多元化
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對外貿易呈現「總量高增,結構上擴展」的特徵,2024年中國出口金額為2001年的13.4倍,貿易差額更達2001年的44倍。而結構方面,中國與不少國家建立新的貿易關係,包括拓展了28個出口目的地,新簽訂23份自由貿易協定(FTA),涵蓋新西蘭、韓國、瑞士、澳洲等發達國家,以及智利、秘魯、柬埔寨、毛里求斯等新興市場國家。部分FTA在近年得到深化,例如中國─新加坡、中國─新西蘭、中國─東盟自貿協定升級版等。中國現有貿易夥伴的貿易規模亦不斷上升,對美歐出口佔比先升後降,對東盟、南亞、中東、非洲等市場的出口佔比提升。
參考以往「特朗普1.0」對華關稅政策呈現「先輕後重、分步加徵、稅率超調」幾個特徵。從時間上看,2018年上半年以局部加徵關稅為主,2018年7至9月大幅度加徵關稅;2019年6至9月關稅摩擦進一步升級,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前美國對中國平均稅率已由3.1%大幅抬升至21%。具體包括:清單1(340億美元)以機械、電子產品、運輸設備為主;清單2(160億美元)進一步將化工行業納入;清單3(2000億美元)將加徵關稅商品自資本品擴大至農林產品、金屬、紡織品等消費品並大幅增加應稅化工品種類;清單4A(1200億美元)是對清單3在農產品、金屬、紡織品領域的進一步深化。中美於2020年初達成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後,美國降低清單4A稅率並取消對清單4B商品加徵關稅計劃,對中國平均稅率略微降至19.3%。
中國商品出口的國別結構近年變得更加多元化,至2024年,受關稅摩擦、俄烏衝突後產業鏈重組、歐盟內需疲軟等國際市場因素影響,中國對歐美出口依賴度顯著下降,但仍為核心出口市場,合計佔比超過30%。另一方面,受區域產業合作提速,尤其是2022年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通過降低雙邊關稅、簡化通關手續、區域內原產地累積規則降低貿易壁壘等有利因素帶動,東盟出口份額顯著提升,2024年佔比超過16%。
新興市場份額提升 降出口集中度
值得留意的是,拉美、「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等新興市場對擴大中國出口、降低出口集中度有重要意義,例如巴西對中國「新三樣」(即太陽能面板、鋰電池和光伏產品)需求增加,「一帶一路」倡議落地亦推動中國對非洲、中東等新興市場的工業製成品(如機電、紡織等)出口的增長。隨着貿易網絡集中度逐步減低,發達國家貿易佔比下降、新興市場份額上升,相信有助減低關稅摩擦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
(中國工商銀行(亞洲)東南亞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