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訪談/港商轉向輕資產 輸出技術創新天

  左圖:王煒基指出,香港不僅是內地企業走出去的橋樑,也是海外企業進入內地市場的門戶。\大公報記者李樂兒攝;右圖:無水染色技術採用環保可循環的非水介質代替水進行活性染料染色,其染色介質循環利用率超過99.8%。
  左圖:王煒基指出,香港不僅是內地企業走出去的橋樑,也是海外企業進入內地市場的門戶。\大公報記者李樂兒攝;右圖:無水染色技術採用環保可循環的非水介質代替水進行活性染料染色,其染色介質循環利用率超過99.8%。

  港資紡織製衣生產商溢達集團首席財務官王煒基指出,全球貿易體系正從傳統的「亞洲製造,歐美消費」模式,轉向區域內部貿易體系。這一轉變不僅體現在貿易流向上,也深刻影響了企業的經營模式。他認為,溢達集團正從傳統的重資產模式(建廠、僱工、生產),轉向技術輸出與輕資產合作,而香港作為內地與國際市場的雙向窗口,在這此過程中發揮着獨特作用。\大公報記者 李樂兒

  王煒基向《大公報》記者分析,全球價值鏈的重構主要受三大因素驅動:其一,歐美市場低增長。歐美經濟長期陷入低增長周期,迫使企業重新布局市場,尋找新的增長點;其二,地緣政治風險。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加劇,推動企業將供應鏈區域化,以規避經營風險;其三,亞洲消費市場崛起。亞洲不僅是生產基地,更成為龐大的消費市場,亞洲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使得區域內能夠留存更高的增值份額,並可能催生區域性品牌,輻射其他市場。

  根據IMF數據,亞洲經濟穩步增長,區內消費潛力增強。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數據,亞洲區域內貿易佔比,已從2000年的46%攀升至2022年的58%。這趨勢表明,亞洲正從全球供應鏈的「製造中心」轉變為「消費中心」。

  亞洲正轉變為消費中心

  溢達深耕紡織業近50年,其經營模式也隨全球貿易格局的變化而調整,客戶源已從歐美轉向亞洲。王煒基表示,過去,溢達在東南亞等地購置土地、建設工廠、購置設備並僱用員工進行自主經營。然而,面對激烈的行業競爭和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溢達選擇從重資產模式轉向輕資產合作,將技術和管理經驗作為核心產品,向同行推廣並與當地公司展開合作。

  王煒基坦言,這種轉型並非易事,溢達在「合作」這個選擇上掙扎了近十年。然而,事實證明,這種模式不僅加快了供應鏈網絡的推廣速度,還通過技術和管理經驗的輸出,提升了當地製造業的經營水平。

  在全球貿易格局轉變的過程中,香港憑着「一國兩制」獨特的優勢,持續發揮內地與國際市場雙向窗口的作用。王煒基指出,香港不僅是內地企業「走出去」的橋樑,也是海外企業進入內地市場的門戶。例如,溢達通過與昆明植物研究院合作研發天然染料,以及與海外染料公司探討無水染技術的優化,展示了香港在推動技術合作與創新方面的潛力。

  港推動技術創新具潛力

  此外,香港在法律體制、金融領域、對國際業務的理解以及語言方面,均具有優勢,在複雜商業模式(如科技轉移、公司間合作計劃、海外交易等)具備更大的靈活性與可靠性。王煒基強調,香港的優勢,能夠為海內外企業的接軌提供重要支持。

  隨着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的深化,以及金磚國家合作的擴展,香港及內地企業將迎來更多元化的合作機會。王煒基認為,區域協同發展具有必要性,而香港在此過程中扮演着關鍵紐帶角色。

  對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與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對香港的影響,王煒基表示,各地的發展重點不同,企業的落戶需求也不同,因此並非「零和」關係。香港在金融、法律、國際業務理解等方面的優勢,使其在區域協同發展中仍佔據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