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水供港60年 生態篇/護林養水 幾代人巡山守護 保萬綠湖水質清澈

  右圖:新豐江林場護林員黃來興(前)及游青(後)的主要工作,除了預防火災外,還要進行水源保護,防止水質污染。\大公報記者李慧妍攝;左圖:水質檢測員楊文標(左)及歐志海(右)正對萬綠湖進行常規檢測,確保湖水保持高質量。\大公報記者李慧妍攝
  右圖:新豐江林場護林員黃來興(前)及游青(後)的主要工作,除了預防火災外,還要進行水源保護,防止水質污染。\大公報記者李慧妍攝;左圖:水質檢測員楊文標(左)及歐志海(右)正對萬綠湖進行常規檢測,確保湖水保持高質量。\大公報記者李慧妍攝

  廣東省河源市新豐江林場,面積5.77萬畝的綠色海洋,如今已是東深供水工程的重要生命線,涵養水源、保護生態,更是守護新豐江水庫(也稱「萬綠湖」)清澈水質的屏障。從荒山到鬱鬱葱葱,這片森林的背後,是幾代護林人用寬厚和堅持書寫的地球故事。

  護林人每天行走在密林間,與樹木對話,預防火災、保護水源,守護着這片他們每個人口中的「我的森林」。人與自然相互滋養、相互愛護,「我們林業人從不會失眠」,「任何人都不能影響我的山」,是他們的堅持與驕傲,讓經過這些樹木淨化入湖的清澈水源,順流而下,滋養了香港在內東江下游的4000多萬人。\大公報記者 李慧妍(文) 張凱文(攝錄)融媒組(製作)

  清晨五時,天曚曚亮,這天的值班護林員黃來興已經穿戴整齊準備出發。黃來興今年56歲,但外貌相當年輕,話很少,笑容靦腆,「我爸爸60年代時是砍樹的,而我,已在這裏護林32年了。」

  承擔涵養水源恢復生態使命

  同黃來興一起巡山的拍檔是游青,60歲,18歲到林場至今已有四十多年。訪問時,他一直在抱歉自己值班室房間太過凌亂,一件橙色的防火服掛在風扇上,相當奪目。「1991年的時候接到火警報告,場裏10多個人緊急出動救火,你可能想像不到,當時我帶的救火工具是一把鐮刀。」他鄉音很重,怕記者聽不懂,在空中比畫了一個鐮刀的形狀,「當時就砍樹枝樹葉,把火打滅,從晚上9時多一直打到第二天6時。」他邊笑着邊掛起那件防火服。

  為了保護作為東深供水工程重要水源地的萬綠湖,1974年成立的新豐江林場要承擔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以及恢復生態等重要使命。如今,萬綠湖地區林地的綠化率已超過90%,森林總面積達到5.77萬畝。種植樹種多為柯樹、椎樹等闊葉樹,配以少量針葉樹,以保持森林植物的多樣性。新豐江林場場長楊化海解釋說:「雖然闊葉樹蓄水功能強,可以更好防火滅火,但從徑流系數上來看,針闊混搭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記者與他們一行人到了山中,黃來興和游青走得很快,經過一夜春雨,森林中泥濘濕滑,卻絲毫不影響兩位六旬上下的護林員。「我們全家13口人,沒有人爬山比我快。」記者聽到游青說,但在密林中,已幾乎看不見他的身影。

  護林員:以前島上吃鹹魚度日

  萬綠湖有很多林島,黃來興負責的觀音島,由於視野開闊便於監管湖面,成為重要的護林站。黃來興回憶,舊時交通不便,他要帶米菜糧食進島,在無電無網絡的情況下,一住就是七天。由於沒有冰箱,他們只有每周的前幾天能吃到蔬菜,後面要靠鹹魚、眉豆度日。

  「在山裏30年了,會無聊嗎?」記者問。「無聊的時候,我就去巡山啊。」黃來興答。被雨水打過的寬闊樹葉翠得發亮,「我的朋友都叫我『島主』呢。」有風吹過,森林沙沙作響。

  護林員主要的工作是預防火災,特別是針對人類活動的監管,他們勸導行山人士不要攜帶香煙火種,宣傳防火安全意識,如若多人,則需遠遠跟隨。他們還要負責保護水源,防止水質污染,防止溺水事故發生。

  「80年代的時候,我開船送護林員上島。」游青說,「遠遠見到島那裏停着一艘船,你要知道,載了重物的船,跟普通的船是不一樣的,我一看就知不對勁。」游青上前詢問,對方支支吾吾,不敢應答,最後報警將偷運木材的人繩之於法。

  因應天氣的不同,護林員每天巡山要走5至9公里,「我就喜歡在山裏,特別是6、7月份,山裏很涼爽、很舒服。」黃來興說,「我們的同事都很喜歡山。」新豐江林場場長楊化海也笑着說,「我們搞林業雖然條件艱苦,但體檢指標都是很棒的,我們喝的可都是山泉水。」

  楊化海介紹說,雨水先經過樹葉的截流,阻止其直接沖刷地表,再通過地表的灌草及枯葉,促進雨水下滲,經過層層儲存、釋放和淨化,流到小溪裏的水就變得非常清澈了,「森林就是這麼神奇」。

  我們站在高崗上,看着60年間代代人種下的森林,鬱鬱葱葱。回頭時,見到兩位老護林員一個箭步跳上山坡,三步兩步消失在密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