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逼爆 「穿頭」等逾四小時


  逾半求醫非緊急 「$180照埋X光好划算」

  包括香港特區公立醫院急症室收費檢討在內的醫療改革方案,將於月底出爐,有消息指醫院管理局有意把急症室收費實施兩級制,以達至善用醫療資源的目標。記者昨日到多間急症室直擊,發現部分病情並不嚴重的病人,毫不介意輪候6小時以上,原因是「急症室可以照埋X光,私家診所收費貴,檢查逐項收費。」在非急症個案湧現下,相對較嚴重的個案卻等了又等,有病人頭破血流被分類為第三級的緊急,經初步包紮後,便需在大堂苦等三四小時,仍未能見醫生。

  公院急症室目前採取分流制度,將病人分為危殆、危急、緊急、次緊急以及非緊急五類。記者昨到聯合醫院急症室直擊求診情況,發現不少病人疑似將急症室當作普通門診使用,導致真正有需要緊急處理的病人面臨更漫長的輪候時間。兩名女子陪同家人前來求醫,她們稱,生病的家人數日前已有發燒和肚痛,雖未至於非常危急,但因為急症室只收180元費用,即使接受X光檢查也不額外收費,十分划算,當日已到急症室求過診,「又唔知肚子為什麼痛,到私家診所檢查,要額外收費,好貴。來這裏一個價包埋。」檢查後發現無大礙,但由於徵狀持續,昨日再來排急症。

  在場另一名已輪候3小時的老婦被分類為非緊急個案,她向記者說:「我都唔知幾耐,總之慢慢等!」又透露日前曾來求診,人龍更長、等候時間更長,記者遂問:「你經常來排急症?」老婦沒正面回應。

  記者發現,聯合醫院急症室早上11時的等候時間長達4小時,現場氣氛緊張而忙碌,每隔約10分鐘左右就有救護員推擔架床送來危殆或危急的病人,廣播不斷重複「有危殆病人正在搶救」。一名頭部受傷的男子抱怨雖然被分類為緊急個案,但經初步包紮後,便在候診大堂等了三四小時,仍未能見醫生。

  擬兩級制收費 專業分流

  醫管局質素及安全總監黃立己表示,過去一年有近200萬人次向急症室求醫,即每日有5,000至6,000人次,當中超過一半屬於次緊急及非緊急類別,這對急症室資源造成巨大壓力,亦令部分危急和緊急個案未能得到最佳時機治療。他希望透過調整急症室收費,引導病情較輕的病人轉向其他醫療服務,從而釋放資源。數據顯示,醫管局的目標是90%緊急病人可在30分鐘內診治,但去年該比率僅得76.6%。

  對於若將急症收費分兩級制,會否擔心因而導致分流病人階段易有醫患糾紛,醫管局急症科統籌委員會主席蕭粵中回應指,醫護人員的分流標準是憑藉專業的訓練,無論分流結果是否與價格掛鈎,醫護都會維持專業水準,亦不擔心因此破壞醫患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