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逾百醫院部署DeepSeek

  AI助力智慧醫療發展 尖端科技廣泛應用

  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近日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一則關於中國智慧醫院的視頻,引發全球網友熱議。視頻中,在堪比五星級酒店的中國醫院裏,自動化藥物配送系統全天候精準運轉患者所需藥品,先進的機器人手術系統、假肢系統等尖端科技廣泛應用,中國智慧醫院「就是醫療未來的模樣」。毛寧在視頻中表示,「中國將引領醫院發展的未來,這正是以人為本投資的真正含義。」在業內人士看來,隨着AI進一步賦能醫院建設,正在開啟中國式智慧診療的新篇章。

  從2014年首次提出「智慧醫院」概念,中國的「智慧醫院」建設已有十年。2023年,《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首次將「智慧醫院建設」納入考核。中國快速發展的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成為智慧醫院發展的關鍵支撐。2025年,中國迎來「DeepSeek時刻」,人工智能賦能智慧醫院成為熱潮。截至3月初,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超過100家三級醫院部署DeepSeek,AI醫療正走向現實。近期就有多個醫院發布最新應用成果。

  手術規劃時間數天縮至幾分鐘

  今年2月,全國首個罕見病領域人工智能大模型「協和·太初」在北京協和醫院開放測試初診諮詢和預約功能。這一模型的研發基於中國罕見病知識庫的多年積累和中國人群基因檢測數據,可以幫助醫生更加準確快捷地識別診斷罕見病,進一步縮短確診時間;北京兒童醫院引入全國首個「AI兒科醫生」;上海瑞金醫院發布瑞智病理大模型,AI僅需數秒就能精準識別病理切片中的病灶區域;上海市肺科醫院參與研發的肺部智能手術規劃系統,將實際手術規劃時間從數天縮短至2-5分鐘。

  此外,還有AI「陪診員」,讓患者少跑腿、少排隊;有「智能助手」幫醫生預問診、錄病歷;有「健康管家」做隨訪、長期健康管理,無論是在輔助診療、疾病篩查與預測,還是醫院管理、臨床科研等領域,AI都有諸多應用探索。

  不過,在AI醫療的熱潮下,一線醫生也有不同的思考。據央視網報道,當前AI醫療產品主要在中大型醫院使用,而面對普通患者的基層醫院的應用不多。北京市海淀醫院院長張福春坦言,醫療AI尚處於「錦上添花」的階段,而核心在於解決真實的臨床需求,而不是給患者、醫生添亂。

  新技術發展與監管治理之間的辯證關係亦需進一步釐清,尤其是應用於醫療這一事關人民生命健康的領域。中國信息協會醫療衞生與健康產業分會副會長張琨認為,AI系統需處理海量患者數據,但現行法律框架對數據保護的力度不足,可能引發數據洩露或濫用風險。新技術也帶來了監管難度的提升。

  專家認為,政府應加速制定和完善AI醫療應用的法律法規,明確數據隱私保護標準、AI醫療器械的審批流程以及服務質量的監管要求。積極建立行業標準,通過行業協會與醫療機構應協作制定AI醫療應用的技術規範和倫理準則,確保技術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