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具往來星霜換 盛宴千載猶未散

●展覽單元「虛擬餐桌」,以動畫回顧食器前世今生。 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展覽單元「虛擬餐桌」,以動畫回顧食器前世今生。 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獸面紋方鼎 商 約公元前1600至公元前1100年
獸面紋方鼎 商 約公元前1600至公元前1100年

魯侯爵 西周 公元前 1100至公元前 771年
魯侯爵 西周 公元前 1100至公元前 771年

作父丁尊 西周公元前 1100至公元前 771年
作父丁尊 西周公元前 1100至公元前 771年

綯紋豆 戰國 公元前 475至公元前 221年
綯紋豆 戰國 公元前 475至公元前 221年

多曲長杯 唐 618至907年
多曲長杯 唐 618至907年

駱駝 唐 618至907年
駱駝 唐 618至907年

角形杯 中亞或吐蕃八世紀早期
角形杯 中亞或吐蕃八世紀早期

鳳首壺 唐 618至907年
鳳首壺 唐 618至907年

注子與溫碗 北宋 960至1127年
注子與溫碗 北宋 960至1127年

船 清1644至1911年
船 清1644至1911年

松鶴紋圓提盒 清 1644至1911年
松鶴紋圓提盒 清 1644至1911年

赤壁夜遊圖 清乾隆 1736至1795年
赤壁夜遊圖 清乾隆 1736至1795年

  故宮館中國飲食文化展睇逾百珍品 8件國家一級文物來港

  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在不同的時代均扮演重要角色。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由今日(19日)起至6月18日推出全新特別展覽「流動的盛宴——中國飲食文化」,以「流動」為核心視角,串聯中國五千年飲食文明的演變歷程。是次展覽匯聚逾110件來自全球頂尖博物館的珍貴文物,包括8件中國國家一級文物,並結合多媒體互動裝置,引領市民及遊客從新石器時代至清代,探索飲食文化在生死、文化、山水與時間中的流動軌跡。是次展覽作為「香港藝術三月2025」的重點節目之一,館方預計將合共有10萬人次觀展。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茗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由餐桌上的色香味俱全,再到以飲食為基礎而形成的禮儀習俗、思想和哲學,內容極為豐富。由於紫禁城內的皇帝並無固定用膳地點,御膳房需要將餐具和飯菜送到皇帝所在地。是次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的展覽,從歷史文化及傳統風俗中確立3個與「移動」食物和食具有關的主題,包括「跨越生死」、「跨越文化」及「跨越山水」3個單元,以及運用多媒體手法展現最後單元「跨越時間」,讓觀眾在當代食器與傳統飲食文化的傳承創新的關係上探索。

  跨越萬年歷史 哪都要吃飯

  逾110件來自全球頂尖博物館的珍貴文物中,除了8件來自故宮博物院的中國國家一級文物外,還匯聚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大英博物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以及香港藝術館和香港茶具文物館的珍貴館藏,呈現橫跨五千年的中國飲食文化與生活面貌。

  展覽沿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至清代(1644年至1911年)的歷史脈絡,結合運用多媒體及新科技,生動地展現中國飲食文化的精髓。

  展覽的重點展品包括故宮博物院所藏、西周時期的作父丁尊和魯侯爵等用作祭祀的青銅禮器。它們被視為溝通人神天地的重要媒介,體現了中華文明「禮食同源」的觀念。

  唐、宋朝時期中國與中亞和西亞在飲食文化上交流不絕,令中外飲食風俗的交匯融合,唐代鳳首壺亦是重點展品之一。該執壺有「把手」和「流口」,展示了胡人以傾注方式倒酒的飲俗,如何改變中原舊有以勺或斗斟酌的盛酒習慣。另外一件重點展品神獸葡萄紋三足盤則揭示了在唐代出現的大盤,與胡風食物的引入有着密切相關。

  歷史上著名遊宴成為眾多書法、繪畫及各種工藝品的創作靈感來源,是次展覽亦展出清代重要宮廷畫家丁觀鵬(活躍於1726–1770年)的《夜宴桃李園圖》,該畫刻畫了唐代有「詩仙」美譽的李白與堂弟們在桃花盛開的園林中聚會宴飲。

  「虛擬餐桌」回顧食器前世今生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昨日表示,故宮文化博物館除了重視學術之外亦重視生活,而飲食與生活之間緊密相連,是次展覽將飲食文化的題材用生動有趣又不失去文化內涵,可以見到文化源流及演變的方式,讓公眾了解生活化但重要的課題。

  展廳內設有的虛擬餐桌可以進行模擬點餐,並以動畫技術展示不同菜式的烹調過程,從而讓觀眾回顧食器的前世今生和使用方法。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副館長(研究策展、藏品及節目)王伊悠表示,香港不僅是中外文化,也是飲食文化交流薈萃的地方,「從是次展覽可見,如今市民吃到的大餅及胡餅等都是融入當時長安的外來食物,是次展覽亦可說是古今中外的對話。」

  為配合「流動的盛宴」主題,博物館將提供一系列的教育活動和資源,包括公眾講座、食品提盒製作工作坊,以及觀眾學習資源手冊等,詳情將適時公布。是次展覽的成人門票為150元,特惠門票為75元。

  展覽詳情

  ●日期:2025年3月19日至6月18日

  ●地點: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廳8

  ●展出文物數量:逾110件

  ●入場費:成人150元、*特惠門票75元

  購買全館通行門票者,可於同日參觀博物館展廳9的「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特別展覽,成人門票220元、*特惠門票110元

  *特惠門票適用於7歲至11歲小童、全日制學生、60歲或以上長者、殘疾人士(與一名同行照料者)及綜援受惠人

  展覽概覽

  ●第一單元「跨越生死—禮食同源」

  展示了新石器時代至漢代(公元前206至公元220年)與飲食相關的禮器及陪葬品,探討古人將生前的宴饗「移動」至來生的重要性。重點展品包括故宮博物院所藏、西周(約公元前1100至公元前771年)時期的作父丁尊和魯侯爵等用作祭祀的青銅禮器,它們被視為溝通人神天地的重要媒介,體現了中華文明「禮食同源」的觀念。穀倉、水井、灶、豬舍及雞籠等陶製的微縮模型則在西漢(公元前206至公元8年)中晚期盛行,不但反映當時飲食文化蓬勃發展的面貌,亦代表人們對來世生活富足的祈求。

  ●第二單元「跨越文化—胡食風尚」

  展示唐(618至907年)、宋(960–1279年)時期中國與中亞和西亞在飲食文化上的交流,探討中外飲食風俗的交匯融合,展示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飲食傳統並非始終如一。例如由中亞引入的食材大多以「胡」字(「胡」即外來)命名,包括胡椒、胡桃和胡麻等食材,至今仍被廣泛使用。本單元重點展品之一為唐代鳳首壺,它有「把手」和「流口」,展示了胡人以傾注方式倒酒的飲俗,如何改變中原舊有以勺或斗斟酌的盛酒習慣。另一件重點展品為神獸葡萄紋三足盤,揭示了在唐代出現的大盤,與胡風食物的引入有着密切相關。

  ●第三單元「跨越山水—遊宴之樂」

  明(1368至1644年)、清時期大眾旅遊興盛,旅遊相關用具隨之受到重視。此單元透過明清時期描繪遊宴場景的文物及當時製作的遊具,展現飲食在山水之間的移動,亦會介紹原本盛裝飲食用具的匣盒在清代宮廷如何成為收納文物的包裝用具。重點展品包括清代重要宮廷畫家丁觀鵬的《夜宴桃李園圖》,它刻畫了唐代有「詩仙」美譽的李白(701至762年)與堂弟們在桃花盛開的園林中聚會宴飲。明代著名山水畫家張復所繪的《曲江仙舫圖》則呈現人們置身於寧靜山水中在舟上品茶的景象,生動呈現了水上遊憩和宴飲的場景。

  ●第四單元「跨越時間—傳承」

  此單元以嶄新活力的方式向觀眾呈現當中的傳承和發展。展廳設有的虛擬餐桌可進行模擬點餐,並以動畫技術展示不同菜式的烹調過程,從而讓觀眾回顧食器的前世今生和使用方法。

  資料來源: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茗

  圖: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