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會討論調整大學撥款 議員憂損港高教競爭力 教育局:削資須確保教學質量研究水平

上月出爐的財政預算案提出八所資助大學撥款將以「2-2-2」進行節約,即2025/26年度至2027/28年度連續三個財政年度各節省2%開支,三年期累計可減省約28億元;另要求八大從「一般及發展儲備基金」的111億元結餘中,向特區政府退還40億元。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昨日討論相關事宜,多名議員關注大學撥款被削的連帶影響,擔心影響本港高等教育的運作及競爭力。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回應時指,調整撥款的過程有與八大保持溝通,前設條件是要確保教學質量、研究水平。她又透露,已就新的撥款三年期設立撥款問責及相關事宜小組,以及早了解大學用錢狀況,並就人力規劃等撥款使用情況向大學問責。●香港文匯報記者 姬文風
就八大於2025年至2028年的三年期撥款和學術規劃,蔡若蓮特別提到,特區政府已訂出七項策略方針,引領八大在規劃過程中配合國家和香港的策略發展及政策優次,包括要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增強香港發展動能,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加強基礎研究能力和發揮最大效益等,「大學進行未來學術規劃,都必須要把這些放到重要位置。」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周文港提到,雖然大學撥款較原預期有所減少,但2025年至2028年的三年期撥款總額681億元,仍比上一個三年期的632億元有增加,希望各界能理解。
但他指出,如以兩個三年期作比較各大學增幅參差,如理大增加超過一成,浸大只增約4%,他早前也接獲投訴,質疑個別大學在財政年度完結前,抱持「用得唔好嘥」的態度花盡公帑,要求教育局加強監管,杜絕浪費。
可就人力規劃等撥款向大學問責
蔡若蓮表示,相信大學會按實際發展需要和情況用錢,一旦發現出現亂用公帑的情況,教資會將作出跟進。她補充指,除了依靠《大學問責協議》起監察作用外,今次三年期撥款亦新設立了「撥款問責及相關事宜小組」,「由局長、常秘、秘書長和有關人員組成,小組無須等到三年期撥款完結後才了解大學情況,當有需要時,特別就着人力規劃要求策劃等撥款使用情況,可按實際情況向大學問責。」
有關大學撥款比例的變化,教資會秘書長鄧特抗表示,包括學科佔比等不同因素,如護理、理工科成本加權較高,從而影響大學間的差異,「例如理大,研究院研究生的人數增加相當多,令撥款提升。所以要看大學學生所屬科目,以及就讀的程度,而影響其實際撥款增幅。」
教育界議員朱國強問及儲備基金由111億元減至超過70億元,對於資助大學現金流會否造成影響。蔡若蓮表示,回撥後大學依然有4個月儲備,相信可作緩衝作用,不會構成很大影響。
另一方面,多位議員均提出,特區政府應進一步鼓勵加強本地大學之間的科研合作,以及持續開源,增加收入。
亦有議員指出,本港有六所資助大學定義為研究型大學,但清華大學或哈佛大學等頂尖學府,其公帑支持佔比均不多於20%,呼籲政府應鼓勵大學更積極尋求企業合作,支持研究發展。
加強校企合作 鼓勵大學開源
蔡若蓮認同,要進一步鼓勵大學開源,包括加強與企業合作,並通過配對基金等方式,鼓勵大學尋求更多政府以外的資源,「未來我們會朝此方向,我們知道大學要產生知識,研究型大學對香港發展非常重要,所以在擴容提質的過程中,我們會鼓勵大學更多地開發不同收入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