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鑑內地經驗 發展銀髮經濟
李世榮 立法會議員 民建聯執委
今年全國兩會圓滿閉幕。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大力發展銀髮經濟」。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提高醫療養老保障能力」。筆者認為,這不僅對內地提振經濟、促消費意義深遠,也為香港改善民生提供重要方向。
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關鍵一環,特區政府一直提倡「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的政策方針。
筆者認為,應加大對養老事業的投入,推動養老服務的建設與完善。以上海為例,不少社區打造了「15分鐘養老服務圈」,長者在家就能享受到助餐、助浴、助醫等便捷服務。院舍方面,筆者曾在去年立法會會議上對安老院服務質素的有關問題提出質詢,政府回覆「安老院服務提供者管理體系認證計劃」於2024年3月31日完結,共有344間私營安老院(佔整體私營安老院約五成半)參與,當中超過九成的院舍對推行認證資助計劃的兩家認證機構(即香港老年學會及香港品質保證局)的服務表示滿意。筆者建議特區政府可以考慮重推計劃,以助私營安老院提高其質素。
近年來,港人長者到內地安老成為趨勢。今次全國兩會,民建聯多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及全國政協委員提交了建議及提案。圍繞進一步完善到內地安老長者的醫療照護問題,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提供長者友善安居服務大廈、屋苑,為較壯健靈活的長者提供自主性較高的友善照顧單位等,具體可以參考位於廣州番禺的大型屋邨。
廣州番禺的大型屋邨,交通上每日有多趟直通巴士往返港澳,邨內還設有完善的公共交通接駁系統,方便居民出行;醫療領域,邨內醫院與港澳知名醫療機構建立合作,定期邀請港澳專家坐診,更是粵港澳大灣區「港澳藥械通」第二批指定醫療機構名單,大大便利了港人長者就醫;在養老方面,打造了多個適老化社區,提供居家護理、日間照料等多元養老服務,社區內道路平坦寬敞,樓梯有雙扶手,公共區域配備無障礙通道;智慧社區建設上,居民可通過手機App遠程操控家中智能家電,查看社區公告、預約各種服務等;在綜合服務方面,邨內有一站式服務中心,可辦理港澳居民在內地生活所需的各類證件、手續,還定期舉辦港澳特色文化活動。
借鑑這類成功模式,將內地部分房產轉化為香港長者安居的大廈,既能有效利用內地資源,也能滿足香港老齡化帶來的住房需求。筆者期望透過完善這些措施,能為長者創造更舒適便捷的居住環境,更好地支援選擇在內地養老的香港長者,讓他們在內地安享晚年。
銀髮經濟蘊含巨大的發展潛力和機遇,不僅能滿足長者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還能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從長者用品製造到長者旅遊、長者教育、長者理財等服務業,銀髮經濟的產業鏈正在不斷延伸和拓展。去年特區政府成立「促進銀髮經濟工作組」,筆者期望工作組可盡快落實工作,推出全面的普惠養老服務,實現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