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風季料早到 或6月前開始 全年約5個至8個熱帶氣旋襲港 較強颱風出現幾率增

香港天文台預測本港今年風季有可能提早在6月或之前開始,並於10月或之後才結束,估計全年會有5個至8個進入本港500公里範圍內的熱帶氣旋,屬「正常至偏多」,而出現較強颱風的幾率會有所增加。在雨量方面,天文台估計全年雨量介乎2,100毫米至2,700毫米,屬正常水平,但有可能出現暴雨或局部地區大雨,呼籲市民為風雨季做好準備。●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
天文台台長陳栢緯昨日在一年一度的簡報會上表示,根據世界氣象組織評估,2024年是全球有紀錄以來最暖一年,香港亦然。去年全年平均氣溫達攝氏24.8度,較上世紀1991年至2020年正常值高1.3度。去年共有11個月較正常溫暖,其中4月及10月更出現破紀錄的月平均氣溫,而全年平均最低氣溫22.8度及平均最高氣溫27.3度分別為有紀錄以來最高及第二高。
展望2025年,赤道中部和太平洋東部水溫未來幾個月趨上升,西北太平洋海水偏暖,本港有可能在6月或之前就踏入風季。進入香港500公里範圍內的熱帶氣旋數目為正常至偏多,而風季會較遲完結。
全年整體平均氣溫趨升
被問及出現超級颱風的可能性會否增高,他表示,由於海水變暖及受大氣環流影響,相信今年西太平洋上空颱風數目與天文台預計數目相若,但出現較強颱風的幾率會有所增高。
陳栢緯表示,天文台的颱風生成人工智能系統可協助預測其走勢,「如果中期有颱風生成,不知道吹到哪裏,可能是南海或哪裏,(系統)出來的結果,能成功捕捉過程的比率較高,誤報或漏報的機會相對於傳統模式亦較少,但是人工智能未能完全解決的問題,第一就是對於熱帶氣旋的強度預測仍未做得很好。」
天文台預計本港今年全年整體平均氣溫有上升趨勢,會較正常高,日夜溫差較大,料今年夏天高溫進入頭十位的機會中等。雖然平均氣溫雖較高,但預計仍然會出現寒潮。
天文台加強網頁及App衛星圖像服務
雖然天文台預測今年雨量正常,但香港仍有可能受暴雨和局部地區大雨影響。隨着雨季即將來臨,天文台未來一兩個月會加強在其網頁及「我的天文台」流動應用程式上的雷達及衛星圖像服務。128公里及256公里範圍的雷達圖像更新頻率會由現時每12分鐘加密至每6分鐘一次,而64公里範圍除現時離海平面三公里高的降雨率圖像外,會增設兩公里高的圖像,讓市民更好掌握大氣低層的降雨情況。
同時,覆蓋亞洲西部的風雲-4B衛星圖像更新頻率會由現時每小時加密至每15分鐘一次,並會增設「全日可見光」衛星圖像及韓國GK-2B衛星的氣溶膠光學厚度圖像,以加強監測華南及南海北部的天氣和能見度。
為了加強天氣信息發放,讓市民為天氣變化早作準備,天文台今年會新增以圖像形式顯示本港各區雨量資訊及試行預報員透過短片親自講解未來的天氣變化。圖像形式的各區雨量資訊會在未來一兩個月在「我的天文台」流動應用程式及網站推出,而預報員講解未來天氣變化的短片會在今年下半年於部分「天氣隨筆」文章內提供。
地震難預測 要密切注意當地部門預測
有傳言日本今年暑假會發生大地震,陳栢緯回應表示,日本南海海槽地區相隔300年至600年會發生強烈地震。天文台已密切注意有關事情,並已發表網誌介紹相關的情況以及對香港的影響 ,「我們不會建議市民去或不去哪裏。地震是無法預測到,要密切注意當地氣象部門對地震的預測。」
另外,今年天文台開放日將於3月22日和23日(星期六和星期日)舉行,並採用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攜手縮小預警差距」,設置展覽簡述天文台多年來與世界各地氣象部門的合作,以及介紹天文台如何應用嶄新科技提供各項服務,增進公眾對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的認識和關注。
市民除了可持門券親身到場參觀,亦可在3月22日推出的「香港天文台開放日2025」網頁透過虛擬導賞,了解天文台的工作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