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地觀察】尚未成形的《人間蒸發株式會社》
湯禎兆
看《人間蒸發株式會社》,是一種非常Netflix或Disney+的體驗,尤其是在以上平台由外國人製作的日本劇目(無論是戲劇、動畫又或是紀錄片),其實都有一種隱藏的製作/觀看邏輯。
容我挪用一種不盡準確的定性——那是一種「東方主義」的變奏。是的,正是薩依德的《東方主義》。當年的「東方主義」,旨在把東方他者化、邊緣化,把東方當成西方的對立面,即東方是「他們」,塑造西方幻想中的東方世界。這被用來凸顯西方文化的優越,成就歐洲自己的主體性及文化認同。此刻的「東方主義」,再沒有西方文化的優越,但對東方的他者化及邊緣化從沒止息——正如導演Andreas Hartmann所言,「夜逃」式的搬家公司之存在,「除了聽聞過美國會有公司為明星退隱以外,這種職業在歐洲聞所未聞。」
當然,始作俑者應是《AV帝王》,因此作的大賣,於是才有近親繁衍的《相撲聖域》《極惡女王》出現。是的,男女易位,由相撲到職業摔角——無論背後有多少業界田野調查的基礎,其實背後其理同一:都是繼續販賣日本文化二元矛盾性的神話(又或名之為共犯式鞏固建構),以便合理化獵奇下去,那是娛樂片的運作邏輯。當然,《人間蒸發株式會社》屬「誠意」類製作,但背後的獵奇視角,其實差異不大。
我不是說製作方並不認真,據說已花了6年經營,而且也不斷強調正因為是外國人,所以才取得受訪者的信任。只不過從成品而言,尚未完成大抵是普遍的印象——當中「夜逃屋」主腦的關鍵發言、紀錄片中的人物的下場等,仍大多付之闕如。最終我們或許並沒有較薩依德筆下的年代進步多少,仍然停留在旁觀者的日本視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