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建教育強省「八大工程」育人才

●廣東提出實施「八大工程」,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圖為中山大學的科研實驗室中,幾名師生在做研究。 香港文匯報記者盧靜怡  攝
●廣東提出實施「八大工程」,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圖為中山大學的科研實驗室中,幾名師生在做研究。 香港文匯報記者盧靜怡 攝

  加強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 聯合培養研究生共擔科研項目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盧靜怡 廣州報道)廣東近期舉行一系列的大型招聘活動,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吸引全國乃至全球的優秀人才來粵工作,而這僅僅是「先聲」。廣東的目標不僅是「搶人才」,更是「育人才」。廣東18日宣布實施「八大工程」建設教育強省,其中包括進一步推進粵港澳三地辦學、科研、人才培訓全面合作。廣東提出,將加強粵港澳高等學校合作辦學和人才協同培養,共建共享大科學裝置,聯合培養研究生,共擔科研項目、共享科研成果。廣東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林如鵬表示,廣東已建成6所中外、內地與港澳合作大學,在全國佔比過半。

  在高等教育領域,廣東與港澳合作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目前,廣東有73所高校具備招收港澳學生的資質,在讀港澳台學生達1.8萬人,規模全國第一。長期以來,廣東與港澳高校在學術交流、人才培養等方面合作緊密。此次出台的《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扎實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設教育強省的意見》,進一步地提出推動粵港澳高校深度參與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林如鵬表示:「廣東努力匯聚內地的政策、資金、人才,以及港澳的高等教育和金融等優勢資源,系統推動優勢學科與優勢產業深度融合。」

  辦學交流「北上南下」 促產學研成果落地

  粵港澳高等教育合作日趨深入。去年,香港城市大學(東莞)正式開學,越來越多港澳高校選擇北上廣東辦學。同時,廣東高校南下香港設立機構也成為新趨勢。中山大學去年成為首個在香港設立綜合性研究機構的內地高校,深圳大學在港設立香港學院並開始招生。大灣區高等教育「北上南下」的辦學交流,亦促進高校產學研成果在不同城市落地。「廣東自2019年起,已分三批建設31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其中22家依託省內高校設立。」林如鵬表示,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加快攻堅一批區域優勢產業急需的前沿、關鍵、短板技術。

  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到,廣東現正積極謀劃創建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粵港澳大灣區)。林如鵬透露,首批在廣州和深圳,聚焦生物醫藥、陸空一體化智能出行、高端科學儀器等產業領域開展試點,創新校企地合作機制,健全高校技術轉化的政策支持體系,打造概念驗證、中試製造、創業孵化等全鏈條綜合服務平台,構建「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鏈。

  加強基礎教育 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

  廣東此次提出的「八大工程」中,着墨最多的是加強廣東的基礎教育。作為人口大省,廣東去年新出生人口達113萬人,數量居全國第一。然而,人數眾多的廣東,在基礎教育總體水平較為欠缺,「城鎮擠、鄉村弱」的問題較為突出。

  廣東基礎教育在校生約佔全國總數的十分之一。此次廣東的「八大工程」中,特別提出要開展縣域普通高中學校辦學質量評價試點;同時實施縣域普通高中在職教師學歷提升專項行動。此外,「八大工程」還特別強調鞏固專科高職教育的主體地位,提出推進中等職業學校升學與就業並重,鞏固專科高職教育的主體地位,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

  【話你知】「八大工程」

  廣東18日公布《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扎實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設教育強省的意見》,提出實施「八大工程」,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八大工程」中的「基礎教育提質工程」提出推進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職業教育培優工程」強化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群建設;「高等教育創新工程」推動研究生教育擴容提質,鼓勵原創性科技攻關;「教育對外開放工程」深化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與科研協同;「新強師工程」聚焦師德建設和教師待遇提升;「教育安全守護工程」全面加強國家安全教育等;「立德樹人鑄魂工程」,重點在完善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教育改革攻堅工程」,則要探索完善中考、高考制度,穩慎推進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和高水平運動隊考試招生改革。廣東計劃通過這八大工程,力爭到2035年全面建成教育強省。 ●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

  粵港澳科研辦學進展

  廣東高校在讀港澳台生:1.8萬人,規模居全國首位;其中專項支持粵港澳聯合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計劃

  粵港澳聯合實驗室:31家

  開設港澳子弟班學校數量:超過30家

  基礎教育階段在粵港澳學生:近10萬人

  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在線開放課程聯盟:7所港澳高校參與,已匯聚7,700多門優質課程;獲得學分的學生超32萬人次

  廣東高校到香港辦學:深圳大學在香港設立校區,首開傳媒等專業;中山大學設立內地高校在港首個綜合性研究機構——香港高等研究院

  香港高校到廣東辦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北師香港浸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