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貿易政策致美元走弱 推高進口商品價格

  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華爾街日報》稱,特朗普挑戰全球地緣政治局勢,而美元成為潛在的受害者。特朗普政府上台頻頻加徵關稅,其貿易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使外界擔心美國經濟增長將會放緩,這導致美元呈現走弱的趨勢,令許多投資者措手不及。

  報道稱,在特朗普贏得美國大選後不久,許多人認為特朗普將以「傳統共和黨人」的方式執政,專注減稅和放寬監管。對於特朗普「適度提高關稅」、美國經濟加速增長的預測,一度推動美國股市上漲和美元走強。但特朗普上台後接連對墨西哥、加拿大和中國加徵關稅,也對所有進口至美國的鋼鋁徵收25%關稅,迫使加拿大、中國和歐盟採取反制措施。特朗普政府也實施裁員計劃,解僱逾萬名聯邦政府員工,這一連串措施都降低外界對美國經濟增長的預期。

  同時,美國外交政策的轉變提高投資者對歐洲經濟的預期。由於擔心特朗普政府將拋棄歐洲,歐盟推出一項8,000億歐元(約6.7萬億港元)的「重新武裝歐洲」計劃。德國候任總理默茨也承諾前所未有的改革,使佔比超過國內生產總值(GDP)1%以上的國防開支不受「債務煞車」機制限制。在投資者看來,這些舉措意味着他們可持續在歐洲投資。金融顧問公司Carson Group全球市場策略師瓦吉斯表示,歐盟的舉措可能使歐元兌美元的上漲得到保持。

  或增聯儲局減息難度

  在過去9周,《華爾街日報》統計的美元指數已有7周出現下跌,抹去自去年11月5日美國大選日以來所有漲幅。美國和歐洲關係的變化,也推動美元兌歐元走弱。許多華爾街人士擔心,美元疲弱將提高進口商品價格,推高美國通脹,增加聯儲局減息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