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天地】 藝術——童年的那束光 我早期接觸到的「版畫」(三)

●趙志軍(大郡)——《巍巍昆侖》。作者供圖
●趙志軍(大郡)——《巍巍昆侖》。作者供圖

  趙志軍

  一百多年前,15歲的齊白石因體弱無法務農,經親屬引薦拜入湖南湘潭雕花木匠周之美門下,系統學習傳統木工技藝。白石在這一時期積累了豐富的造型能力與空間思維,木匠生涯錘煉的腕力使其晚年作畫仍能懸肘揮毫,雕刻訓練的眼力令其寫意草蟲纖毫畢現,為其日後「衰年變法」奠定了根基。

  一百多年後,在內蒙古鄉下的村莊裏,一個同樣酷愛畫畫的少年拿着刻刀,懵懵懂懂地鑿開了他藝術人生的第一塊版畫木板。這個少年就是我,可嘆的是,我當時的境遇並不比白石先生好多少。

  在農村老家期間,我比較喜歡去二姑家,二姑父是一個木匠,家裏有很多木工工具,二姑父最常做的是門窗和方桌板凳。也刻錢跺,現在想來,二姑父應該是我人生第一個版畫老師。在二姑家我有個表弟比我小一歲,我們經常一起做木頭槍、一起刻印紙冥幣的木版,也刻過做月餅的模子,現在想想,這就是我最早學習的木版畫。

  冥幣紙錢的木版製作,實際上就是最簡單的版畫。新中國成立後,破除封建迷信,街上也沒有賣上墳掃墓用的燒紙、冥幣、紙活和香火,農村更是沒有。老百姓都是找木匠定做木刻版,有需要時去土產商店買來麻紙或黃膘紙自己印,也有用白紙直接剪成方孔銅錢的樣子就可以了。

  當時我們刻的這種木版在農村叫「錢跺印版」,這應該是我接觸最早的版畫了。二姑父讓我和表弟一起刻,木刻版基本都是長方形版、有一圈用單線圍起來的框、框內圖案很簡單,上下銅錢圖案做花邊,中間寫着一萬貫、十萬貫或百萬貫,用大大小小的木工鑿子(平鑿、半圓形鑿子)和木工錘來雕刻,都是用錘子敲擊鑿子雕刻,刻除圖案周邊多餘的平面部分,最後圖案像浮雕一樣稜線面清晰突出的木版,有單版和連續版,感覺和石匠雕刻、刻印章都很相似,老百姓稱之為陰刻和陽刻,陰即凹下、陽則凸出。一般單版就夠用了,畢竟一年只用幾次,鄰居之間也會傳借。木頭好的能用很多年,愈用愈結實。一般是印黑色,農村老百姓都是用鏟下來的鍋底黑,用石臼搗成澱粉狀加水做印色,簡單經濟得很。

  相比這種平面木版,月餅模子的製作就更為複雜,對木頭的要求也比較高,要木質細膩、不易龜裂的木版最好。首先根據月餅的直徑規格,用圓規畫好兩個同心圓,同心圓圓弧間距3毫米,預留雕刻花稜,先用半圓鑿子把內圓部分鑿刻掉,形成一個圓形凹槽,深度差不多2.5公分,用木工拋光工具拋光凹槽底部平面,然後用陰刻方法在平面上刻一朵6瓣的花,再用半圓鑿子把圓形凹槽立面刻為等距垂直寬窄平行的花瓣形立面,然後把凹槽內打磨拋光,但要保持陰陽分明、棱角清晰,這樣一個月餅模子就完成了。我雕刻的比表弟的好看細膩,二姑父、姑姑一誇我,總是惹得表弟很不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