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香港AI教育 建設高端人才高地
穆家駿 全國青聯委員 灣仔區議員
在「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的國家發展戰略坐標下,香港正迎來歷史性機遇。這個曾經以金融貿易立身的國際都會,如今站在人工智能革命的風口,唯有將AI教育深度嵌入國家人才戰略體系,方能重塑競爭優勢。中央明確支持香港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一帶一路」倡議,不僅是政策紅利的釋放,更是香港教育轉型升級的戰略機遇期。
香港教育改革在國家戰略框架下實在刻不容緩。國家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到2030年建成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科技創新走廊,其集成電路、智能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對AI人才的渴求呈現指數級增長。由前海管理局、商湯科技、香港科技園公司三方共同推進的「前海深港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正是這種戰略對接的具象化體現。
據央視財經報道,今年全國人工智能專業的在校學生總數大約有4萬多人,但全國AI人才缺口已突破500萬大關。人工智能並非單一學科,從業者必須具備跨學科的綜合素養,香港教育體系獨特的「兩文三語」優勢,使其成為國際化AI人才培養的天然試驗場。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高校在語言學等領域的研究實力躋身全球前10,這種學術優勢需要通過與大灣區產業集群的深度耦合,轉化為實質性創新動能。
對香港普及教育的層面而言,中小學AI課程則需要加強普及化,對整體教育生態系統進行戰略性重構。特區政府推出的小學編程教育內容現時只限在高小增潤課程推行,日後亟需進一步把AI相關課程增設於基礎教育中各個年齡階段,並涵蓋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和數據科學等主題。本港教育界可以積極考慮與大灣區的產業需求精準對接,借鑑廣州「AI+製造」產教融合基地的經驗,構建分層次、跨年齡的AI素養培育體系。
另外,香港產學研轉化率長期徘徊在低百分比,與內地先進地區40%的水平存在明顯差距。特區政府推出「產學研1+計劃」,釋放本地大學科研成果轉化和商品化的潛力,這種產教融合模式需要進一步與灣區不同行業合作,比如跨境電商、高新製造業等特色領域延伸,與區域內各個孵化基地形成協同創新網絡。
站在新時代的歷史交匯點,香港AI教育的發展早已超越單純的技術培訓範疇,成為國家人才戰略的關鍵支點。當香港的創新基因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產業動能深度融合,香港這座城市正在書寫「一國兩制」框架下的教育創新範本。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香港更應在國家人才高地的建設中,發揮出新的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