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度上榜兩位川菜大廚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文化和旅遊部17日發布的第六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中,棕編(新繁棕編)、藤編(懷遠藤編)、川菜烹飪技藝、木版年畫(夾江年畫)、地毯織造技藝(閬中絲毯織造技藝)、龍舞(安仁板凳龍)等多項非遺產生首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據悉,第六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所在項目包括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類別。
「川菜烹飪技藝」2021年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被形容為史上「最香」的國家級非遺項目。今次,「川菜烹飪技藝」首度產生兩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其中,盧朝華為特一級烹調師、中式烹調高級技師、中國烹飪協會理事、四川省烹飪協會常務理事、餐飲業國家一級評委、中國烹飪大師。 精通川菜的製作及理論知識,創作論文多篇。徐孝洪則是新川菜的踐行者,是川菜烹飪大師、中國烹飪大師、香港國際廚藝交流協會榮譽顧問。
龍舞(安仁板凳龍)亦於2021年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安仁板凳龍第九代傳承人譚顯均今次成為龍舞(安仁板凳龍)首位國家級傳承人。據悉,安仁板凳龍指產生於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安仁鄉,流傳於周邊達川區麻柳、檀木等20餘個鄉鎮,以板凳為道具的一種地方傳統民俗舞蹈,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譚顯均介紹,安仁板凳龍通常以長條木凳為基礎,在其上用竹篾條彎製成龍頭、龍身,以稻草、包穀殼等幾種農作物秸稈裝飾,象徵五穀豐登;以板凳的四隻腳作為龍腿,寓意四季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