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廊】煙霞深處橫古道

  彭 輝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詩句把人的思緒帶回到了百步九折縈岩巒的往昔,習近平總書記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歷史文化的號召讓我們走進了萬源煙霞山,去找尋古蜀道千百年的印記。

  大巴山南麓的萬源煙霞山因自然美景而迷人,更因荔枝古道而聞名。四川盆地蘊育了數條古蜀道,陳倉道、陰平道、金牛道、嘉陵道、米倉道、荔枝道,可謂是道道悠遠。荔枝古道,又稱「天寶荔枝道」,古稱「洋巴道」,是子午道的延伸,是古蜀道其中的一段,也是直接聯繫川東地區和關東地區的重要通道,它將涪陵、梁平、萬源、鎮巴等地串聯起來。古道之名源起於一種南方水果,更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典故。在煙霞漫天的大山深處,我領略了雨的朦朧和秋的深沉;在紅葉黃葉迷離眼際的時節,我見到了傳說中的荔枝古道。

  采風的車隊盤繞行進中到了目的地——荔枝古道萬源曾家鄉一段。擁擠的人群劃開了深山的寂寥,當年馬隊路過此地也應如此吧?長長的石梯和石板鋪成的道路還沒有受到公路的干擾,只是悠悠歲月將石板路打磨得嶙峋而斑駁,沉浸於自然中的古色古香令人有「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遐思之感。大小略同的石板路,依而鑿的石梯,還有與馬有關的馬槽、拴馬柱,自是萌生了歷史的那份厚重與滄桑。循路仰望,一條羊腸小徑延伸到山的盡頭,即便雜草叢生,也淹沒不了昔日的繁華,是帝王詔令的千里飛奔,是窮鄉僻壤的馬蹄聲聲。我若穿越到大唐,落地在此為布衣,定然在路旁守望,看那兵差大哥的神氣,想那黃包袱裏是何種機密,抑或會奢望跟隨馬隊走出綿綿的大山。歲月風乾了馬蹄,文字卻記錄了蹤跡,自唐朝以後,荔枝道成為後世通往四川、重慶的交通要道、貿易通道。

  這古道不僅是妃子一笑的生命線,更是巴山百姓的衣食道,沿途的座座古墓便是明證。誰也不敢相信在這深山老林會有如此多的古墓,而且一處比一處大氣磅礡與精美絕倫。據當地人介紹,荔枝道(萬源段)與馬三品墓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單不說煙霞山古墓那精湛的雕刻技藝,炫耀着古人的智慧和墓主人的顯赫家世。就此也可推斷古道當時的繁忙與熱鬧,彼時的荔枝是帝王妃子、達官貴人的專享,荔枝古道在承擔此重任的同時,也擔負起了造福廣大百姓的職責,生計所需的鹽與茶便是靠着這條小道出大巴山的。這一古道成為荔枝古道的重要分支,也成為了長江文明和黃河文明交流互動的大動脈。回首遙望,它似乎又是一幅長卷,書寫着串起那大巴山的古老與滄桑。在崎嶇的蜀道的行進比茶馬古道更為艱難,陡坡、溝壑,不覺想起了當地被稱為「巴山背二哥」的漢子,他們最親密的伴侶便是背簍、打杵,一走就是一生,一走就是幾代人。與其說荔枝古道是一道壯觀的風景線,倒不如說它是一段巴山運輸的滄桑史。

  食鹽、鐵器、布匹也在這條古道上往來着,只不過是打馬過橋般匆匆,各類使命讓行路人顧不得歇息。沒想到采風隊伍還真體驗了打馬過橋,扭頭望去,路的另一段就是從橋上過的。古橋十分精緻,精緻得讓後人汗顏,起碼被一種工匠精神所征服。古橋上有兩個維妙維肖的龍頭,倘若是在皇宮大院,倒也不是什麼稀奇,偏偏在這巴山深處,或許這也是「高手在民間」的佐證。沒有考古專家同行,自然難以確定是何年何月修建。不過橋頭的一塊石碑見證了它的古老。雜草叢中的石碑赫然刻着詩句︰「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此乃宋代大儒朱熹的詩句,用在此處何意?原來詩句前面兩句為「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雨愈下愈大,這條小河歡快地接納着山水,拍打着兩岸淙淙而去。短暫的喧鬧後,這裏又是一片沉寂,古蜀道自是橫在煙霞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