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完善監管機制 強化平台責任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玨 北京報道)跨境電商進口市場的崛起,為國內保健食品市場注入新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特別是當消費者遇到產品質量問題、虛假宣傳時,針對這些跨境電商產品的維權便成了難事。專家認為,需通過完善海關及市場監管部門監督機制、強化電商平台責任等措施,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缺失信息導致舉證困難
北京中醫藥大學法律系教授鄧勇接受內地媒體採訪時指出,消費者跨境購維權難,往往存在跨境主體難以認定、舉證責任難、責任主體模糊等問題。在跨境購維權實踐中,可能因為跨境主體難以確定(如境外經營者信息不透明),導致訴訟受阻。消費者需證明產品存在虛假宣傳或質量問題,但跨境購商品常因無中文標籤、檢測報告缺失導致舉證困難。若平台主張「代購」性質,消費者可能無法直接追究平台責任。
針對上述問題,鄧勇建議,需通過強化平台責任、完善監管機制、明確法律適用規則及加強消費者教育等綜合治理手段解決,具體可依託現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廣告法》《電子商務法》等法律框架實現。
與此同時,鄧勇建議海關及市場監管部門加強抽檢,重點打擊無中文標籤、虛假廣告的跨境商品;建立跨境商品追溯體系,要求平台公示商品來源及合規證明,消費者可以通過追溯碼查詢產品的來源、生產、檢驗等信息,提高消費透明度。優化消費者救濟,推廣「先行賠付」機制,由平台墊付賠償後再向經營者追償;針對舉證難問題,可參考《食品藥品糾紛司法解釋》第五條,適當降低消費者初步舉證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