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今品】幽台寄意懷今古 子昂題詩啟後賢

  登幽州台歌(1)

  陳子昂(2)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3),獨愴然而涕下(4)。

  註釋:

  [1]幽州台:即薊北樓,據說是戰國時代燕昭王修築的宮台,藉以招攬賢士,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

  [2]陳子昂:字伯玉,初唐傑出詩人,有《陳伯玉集》傳世。

  [3]悠悠:無窮無盡。

  [4]愴(粵:創cong3)然︰悲傷哀痛的樣子。涕:眼淚。

  語譯:

  (站在幽州台上)往前看,我見不到古賢者;向後看,我見不到將來的能人。

  想到天地是如何的無窮無盡,我不禁獨個兒悲從中來,感傷落淚。

  賞析:

  本詩質樸無華,語句平白如話,可稱得上「老嫗能解」。這首詩卻成就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千古絕唱,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細味這首詩,其實大巧若拙,寫作方法非比尋常。

  本詩妙在一語雙關,具豐富的層次感。「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詩人領讀者進入人類的歷史長河,越過極大的時間跨度;接着是「念天地之悠悠」,詩人置讀者於無限廣闊的空間,在強烈的對比下,人顯得極其渺小、孤獨,生命短促而無常,使人「獨愴然而涕下」。這是第一層解讀。

  本詩題中的「幽州台」有獨特的歷史背景,它是燕昭王為師事郭隗,以廣招天下人才而構築。循此線索解讀,「前不見古人」的古人,很可能指明君燕昭王、王者之師郭隗,投奔燕國的賢士樂毅、鄒衍、劇辛等人;而「後不見來者」,意味着後世明君與賢士相知相得的佳話難得。

  本詩設題相當高明,作者把深一層的思想感情隱藏在詩篇中,沒有一語道破,而把解讀詩歌的線索放在題目裏,讓讀者自行品出弦外之音,可謂「不着一字,盡得風流」。

  陳子昂為愛國志士,因敢言上書而獲武則天賞識,可惜最終未獲重用。他空有滿腔熱血,鬱鬱不得志,登上幽州台,揮淚寫下本詩。燕昭王、郭隗、樂毅,俱往矣!千秋佳話不能復見於當世,多麼可惜、悲哀與無奈啊!

  「前不見古人」,若能穿越,同學們定會好奇:治國安邦的聖君、匡扶社稷的賢臣、啟迪後世的大儒,還是義薄雲天的俠士更值得一見?「後不見來者」促使我們思考,能為後世留下什麼珍貴財富?物質、藝術、文學、道德、思想,皆蘊含傳承的價值。

  此刻,讓我們展開想像,穿越古今,探尋心中答案,再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回應詩中哲思吧。

  ●施仲謀(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金夢瑤(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講師)、李敬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高級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