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古人談心】晏子善用心理暗示 巧解噩夢除心結

  對多數人而言,睡眠是身心修復的避風港,但對噩夢困擾者來說,入睡猶如踏入戰場。2023年《睡眠醫學評論》的數據顯示,25%至30%的兒童每月至少經歷一次噩夢,而約5%的成人受「噩夢障礙」所困。在精神病患者中,噩夢發生率甚至飆升至近30%,創傷後壓力症(PTSD)患者更高達70%。可見惡夢是一個提醒身心狀態的信號。

  現代心理學將噩夢分為兩類:PTSD噩夢和非創傷噩夢。PTSD噩夢多發生於非快速動眼期,情節高度真實且重現創傷事件,猶如「睡眠中的記憶閃現」。而非創傷噩夢雖主題多變(如墮崖、沉船),但核心多圍繞「失控感」。2009年也有研究證實,長期噩夢者自殺意念風險激增四倍,這提醒我們正視噩夢的潛在危害。

  目前,現代心理學提供了多種應對噩夢的方法。包括曝光放鬆重寫療法(Exposure, Relaxation, and Rescripting Therapy[ERRT])、圖像排演療法(Image Rehearsal Therapy [IRT])等。這兩種是有效的心理介入方式,協助患者改編噩夢結局,例如將「目睹友人死亡」改寫為「臨終前表達愛意」。這種療法不僅能降低噩夢頻率,還能幫助患者重建對夢境的控制感。

  此外,麻省理工大學所發明的定向夢境孵化(Targeted dream incubation [TDI])則透過睡前暗示引導夢境內容,結合IRT強化控制感,目前正在臨床試驗中。

  齊景公夢與雙日搏鬥 憂大限將至

  在中國歷史上,原來也有類似的噩夢療法。齊景公曾做過一個奇怪的噩夢,夢見自己與兩個太陽搏鬥,最終被太陽打敗。醒來後的齊景公心中充滿了恐懼和疑慮,總覺得這是不祥之兆,預示着自己大限將至。懷着這樣的擔憂,齊景公病倒了,而且病情持續十幾天不見好轉。

  大臣晏子聽聞此事後,找來一個占夢人,晏子告訴占夢人,當齊景公問起夢境時,就說這是個吉兆。等見到齊景公,占夢人依言解釋道:「您所患的疾病屬陰,而夢中的太陽屬陽。一陰不能戰勝二陽,這表明您的病馬上就要好了。」齊景公聽後心情頓時舒暢許多,說來也神奇,沒過多久,齊景公的病真的痊癒了。齊景公很高興,要賞賜占夢人。占夢人卻表示,這並非自己的功勞,而是晏子教他這麼說的。齊景公於是轉而賞賜晏子,晏子謙遜地說:「我的話只有通過占夢人才能讓您相信並起作用,功勞應該歸占夢人。」最終兩人都得到了賞賜。

  這個故事展現了晏子的智慧,他巧妙利用占夢人的說法,改變了齊景公對噩夢的看法,從而緩解了其心理壓力,間接助力病情好轉,在《晏子春秋》中留下了一段佳話。

  回首看齊景公的故事,不難發現,古人在面對噩夢時雖缺乏現代的科學知識體系,卻懂得利用心理暗示的力量,晏子深知齊景公對夢境的迷信以及內心的恐懼,他沒有選擇生硬地說服,而是借助占夢人之言,巧妙地扭轉了局面。這在某種程度上與現代心理療法中的認知重構有異曲同工之妙。認知重構旨在幫助患者重新審視那些導致不良情緒的想法和信念,就如同晏子引導齊景公重新理解噩夢的含義。

  關鍵在直面內心恐懼

  再看如今的曝光放鬆重寫療法,患者需要在安全的環境下反覆回憶噩夢的細節,直至情緒平復,進而重新編寫夢境。晏子的做法,其實也是先讓齊景公直面噩夢帶來的恐懼,再通過占夢人的「新解」,給他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積極的看待噩夢的角度,使得齊景公從消極的情緒中解脫出來。倘若晏子生在今日,或許也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心理治療師。

  而對於非創傷噩夢,現代研究指出其核心多是「失控感」。古人在生活中面臨的諸多不確定性,想必也常常會在夢境中有所投射。齊景公身為一國之君,政務繁重、壓力山積,那場與雙日搏鬥的噩夢,又何嘗不是他在現實中對權力掌控、國家前途感到焦慮的隱喻?他在夢中被太陽打敗,如同在現實中擔憂自己無法應對各種挑戰,失去對國家的把控。晏子的解夢,在一定程度上,就像是給了他一根「救命稻草」,讓他重拾信心,找回那種掌控局面的感覺。

  ●劉國輝老師

  學研社成員,在各大專及大學任教心理學十多年。愛用微觀角度分析宏觀事件,為朋友間風花雪月的話題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