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解惑】哪吒李靖形象演化體現多元文化特徵

較早前,本專欄曾介紹道教的神祇「太乙救苦天尊」,謂其與佛教的「楊柳觀音菩薩」形象相若,均以楊柳、淨水為法器,同樣以無限化身接應不同音聲,救濟無邊眾生,可以互鑒。
「太乙救苦天尊」在道教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亦有許多不同的別號,例如「太一救苦天尊」、「尋聲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及「青玄上帝」等,簡稱「太乙天尊」。太乙者,又稱太一、泰一,本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元氣,即道家闡述的宇宙萬物本體——「道」,後發展成星名、神名。
由此而論,「太乙天尊」與道教三清尊神之一的「元始天尊」(全稱「玉清聖境虛無自然元始天尊」)名義無別,可能就是其救度眾生時的其中一個化身。
而在明代長篇神怪小說《封神演義》中,「太乙天尊」被塑造為「太乙真人」,乃崑崙山闡教教主元始天尊門下「十二金仙」之一,排位第五,法力高強。在小說的虛構情節中,太乙真人更與靈珠轉世、投胎為陳塘關總兵李靖第三子的哪吒有一段師徒故事,為人津津樂道。
今年,由內地新晉動畫導演餃子執導的《哪吒之魔童鬧海》正式上映,哪吒的神話故事又得到了全新演繹,而電影票房更衝破149億元人民幣,榮登全球動畫電影票房之冠,更是榜上唯一一部非荷里活製作的電影。
動畫《哪吒之魔童鬧海》的故事,主要改編自《封神演義》,當中的哪吒乃道教太乙真人之徒。不過,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西遊記》所述,救助哪吒的應該是佛教世尊如來佛祖。諸家異說,版本不一、虛實難分,哪吒的本來形象究竟如何?
在流行的版本中,哪吒乃李靖第三子,上有兄長金吒、木吒。惟「哪吒」一名,在漢語中沒有特別意義,與兄長名字「金」、「木」間也沒有聯繫,相當可疑。根據學者考證,「哪吒」原為印度教神祇,梵文作「Nalakuvara」或「Nalakubala」,音譯作「那羅鳩婆」「那吒俱伐羅」等,簡稱「那吒」,後作「哪吒」。
哪吒為多聞天王後代
哪吒的身世,據北涼高僧曇無讖翻譯的《佛所行讚·生品》:「毗沙門天王,生那羅鳩婆,一切諸天眾,皆悉大歡喜。」唐代高僧不空所著《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云:「毘沙門……其塔奉釋迦牟尼佛……即擁遣第三子那吒捧行,莫離其側。」又《毗沙門儀軌》云:「天王第三子那吒太子,捧塔常隨天王。」均謂哪吒乃毗沙門天王之子。惟《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又載「毘沙門孫那吒」說,則哪吒當為毗沙門天王之孫。相對而言,「父子說」較「祖孫說」更為流行,但無論如何,哪吒為毗沙門天王後代,並無異議。
小說李靖形象與佛經呼應
「毗沙門天王」,即四大天王中的北方護法神多聞天王,其形象源自印度神話中的俱毗羅神(Kubela),為創造之神大梵天之孫、夜叉之王、財神之主。而「多聞天王」左手持三叉戟、右手托寶塔的形象,正好與《封神演義》中「托塔天王」李靖的描述一致,可見小說因襲佛經的痕跡。
哪吒為毗沙門天王第三子,屬佛教「天龍八部」中的夜叉鬼王,主要使命在於護持佛法,降魔伏妖。《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載曰:「爾時那吒太子,手捧戟,以惡眼見四方……白佛言:『我護持佛法,欲攝縛惡人或起不善之心。我晝夜守護國王大臣及百官僚,相與殺害打陵,如是之輩者,我等那吒以金剛杖刺其眼及其心。』」與同屬護法八部中的「阿修羅」相類,夜叉鬼王的形象也多呈現好戰惡相,其中一種典型忿怒外相就是多頭多臂之形。
哪吒原型也是如此,《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謂哪吒「三頭九目八臂」,《封神演義》亦稱哪吒「三頭八臂」,《水滸傳》中的項充也有「八臂哪吒」的綽號。《西遊記》則謂哪吒變身「三頭六臂」,少了二臂。到了動畫《哪吒之魔童鬧海》,哪吒外形又改作「一頭六臂」,果真法力高強、變化不斷。
總之,「太乙真人」與「哪吒」,還有傳世許多不同神話與神祇,其實都經歷長時間的歷史演變,由不同宗教自然結合而成,體現了中華民族重視多元融合的文化特徵。
● 謝向榮教授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