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點】監管部門責無旁貸
普普通通的糖果、膳食補充劑,為何貼上「進口」、「原裝」、「海外」的標籤,就能搖身一變成為利潤驚人的熱銷爆款?除了有關部門和平台的監管失職、不法分子無所不用其極的鑽營操弄以及連環營銷炒作,還有更深一層的心理因素是,所謂「進口神藥」戳中了國人對「舶來品」的盲信迷思。
近年來,隨着「權健事件」等內地保健品行業亂象曝光,國產保健品的信任度急劇降低,很多國人的目光隨之轉向了「海淘」國外保健品,並在部分電商平台、網絡紅人和熟人朋友的宣傳「種草」下,認為國外食品藥品監管體系更嚴密,只有進口產品才是「療效好」、「安全性高」。
消費者勿盲聽盲信
正是因為有這樣龐大的受眾基礎,給了一些不法分子賺黑心錢的空間,像格瑞索那樣的假「洋品牌」在其所謂的原產國根本沒有工廠,也沒有銷售,另一些在當地的確有售的產品也被肆意誇大功效。從日本的酵素、美白丸,到澳洲的魚油、葡萄籽,再到美國的維生素、草藥製品……這些產品通過跨境電商到了國內,就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藥,不少人特別是老年人盲聽盲信重金購買,輕則損失錢財,重則耽誤治療。不少專家提醒,海外保健品市場魚目混珠,不透明的「海淘」過程更加大了購買的風險,加上語言壁壘導致的說明書理解困難,其潛在的安全風險更易被忽視。
「進口神藥」近年來出現新的傳播趨勢,從原先的傳統媒體擴大到電商平台、社交平台,傳播手段更多樣,受眾面更廣,需進一步強化監管力度、壓實平台主體責任,保障公眾用藥安全,而消費者也應該擦亮雙眼、破除迷思,增強辨別能力。
當然,更為重要的是,政府部門作為監管者責無旁貸。假洋貨充斥跨境電商平台的問題早就被披露,如今商家利用海關監管、市場監督等漏洞在內地大肆銷售,相關監管部門責任不可推脫。針對跨境電商等新形勢,市場、海關等多部門亟待合力更新和完善監管手段,有所作為。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