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生育應受重視
沈鴻穎 學研社成員、文字工作者
早前有團體調查新一代年輕人婚育觀念,發現不婚不育者比例上升,當中43.6%的受訪者沒有生育意願。香港出生率一直維持在低水平,2016年後連跌六年,直至2023年出生數字才略為回升1%。政府近年亦陸續推出鼓勵生育的措施,但生育意願低的人,看一百條宣傳片也未必想生,更不會為了兩萬蚊生仔。反而,想生而生不到的一群,卻備受忽略。
筆者身邊不乏這群人,大部分夫婦均屬專業人士,有些早年忙於拚搏,到了想生育時,卻已人到中年較難懷孕。亦有年輕夫婦本滿心期待組織家庭,卻努力多時也未能如願,最終選擇透過科技輔助生育。目前公立醫院雖有婦科專科服務為40歲以下婦女提供輔助生育服務,但一如其他專科門診輪候時間長且彈性低,對於心急求孕的夫婦而言並不理想,因此他們大多選擇到私家醫院接受治療。這樣下來這筆開支可能十分驚人!由諮詢、檢查到打針抽卵、植入胚胎,動輒數千至數萬,若未能一矢中的,整套流程又要重新再來,還有部分人可能同時以中醫調理身體,友人有時慨嘆:「只是想懷孕都咁難,未生到仔已經花費幾十萬,有些朋友更會每兩星期飛台灣,試問我點請假?」台灣的輔助生育技術成熟、懷孕率高,費用更遠低於香港,但如友人般不能經常請假的,大有人在。
不育夫婦身心本已承受極大壓力,為他們提供更完善的醫療系統、經濟支援是一種人性化的體諒,北京2023年已將16項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該市基本醫保報銷範圍,而香港政府則於2023年施政報告提出設立輔助生育服務稅項扣除,合資格納稅人每年度最多可扣10萬元稅項,兩者相比較,後者聊勝於無。晚婚遲育屬大趨勢,未來尋求輔助生育的人勢必增加,當局若繼續只看目前數據,覺得本港現時使用輔助生育人數只佔少數,忽視有關方面的發展,只偏向鼓勵新一代年輕人生育的政策是否奏效,可能有需要調整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