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贊育醫院主樓列法定古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明)古物諮詢委員會昨日通過將西營盤西邊街舊贊育醫院主樓,以及上環太平山街廣福祠列為法定古蹟。多名委員於昨日的會議上指出,中西區的歷史建築除具保育價值外,亦可發展為特色旅遊,讓遊客了解區內的歷史,成為深度遊或主題景點。
舊贊育醫院由華人公立醫局委員會創立,1922年啟用,為香港第一所華人婦女產科醫院,以現代化方法提供產科服務和培訓華人助產士。醫院1955年遷往醫院道新址,舊贊育醫院主樓則在1961年至1971年間改為社區中心,名為「贊育服務處」,1973年則易名為「西區社區服務中心」。古諮會的文件指出,現存與華人公立醫局委員會有關聯的建築物寥寥可數,舊贊育醫院主樓是其中一幢,而該院為華人領袖和西方醫療專業人員在港早期產科發展及服務的合作樹立良好典範。
舊贊育醫院主樓為標誌性建築,樓高四層,設有地庫,採用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糅合中式元素。紅磚外牆建於以一層層毛石築砌而成的基座上,牆角鋪砌隅石,以凸顯牆角。入口門廊兩側各有一對托斯卡納式圓柱,花崗石門額及楹聯分別刻有前清官員兼學者陳伯陶及賴際熙的題字。圍繞中央井道,在後立面構成一個凸出結構的螺旋形樓梯最具特色。雖然醫院在1939年於主樓兩翼各加建一層作為宿舍,但加建部分與原有結構相配,很多原有重要建築元素均保持完好和狀況良好,建築物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原貌。
古物古蹟辦事處歷史建築小組館長江詠雯表示,舊贊育醫院列為古蹟後要繼續妥善保護,包括日常維修前須獲批許可證,確保任何改動不會影響文物歷史價值和元素,期望在合理情況下平衡建築物的使用和保育。
廣福祠於1895年建成
至於廣福祠,又稱廣福義祠及百姓廟,由殷商譚才及13名華人精英於1851年倡議興建,1895年在太平山街上址建成,為從內地來港的華工提供安放神主牌的地方,並供奉其他廟宇的神明及文物如濟公、綏靖伯和太歲。文件指出,廣福祠具非凡歷史價值,其收容病人、無依者、長者及提供診治服務,揭示早年貧苦及病患華人的惡劣生活條件,這更促成東華醫院的成立。
廣福祠屬三進兩院格局,建於高台上,成為當區重要地標,其青磚和花崗石門口的匾額和楹聯都保存完好,外部最矚目的建築特色為前廳正脊上的石灣陶塑,這脊飾以中國小說《封神演義》為題,隨廣福祠落成屹立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