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取積極財政政策 確保經濟高質量發展
李珊珊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2025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財政政策備受矚目。中國政府提出更積極的財政政策,總體力度基本符合預期,將有力支持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首先,從債務結構來看,中央政府加槓桿有助於優化政府債務結構。
中央的加槓桿行為並非簡單地將地方政府的財政風險轉移至中央。2024年,中央政府負債率僅21.8%,遠低於主要發達國家100%以上的水平,這意味着中央政府仍有較大的加槓桿空間。事實上,自2017年以來,中國金融管理工作的政策導向已逐步轉變為由黨中央集中統一管理,這是基於中國獨特經濟體制和歷史經驗教訓做出的最優選擇。
中國式財政分權體制下,一方面,地方政府對當地擁有較大的經濟管理權和財政支配權,同時承擔更多地方公共服務的責任;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對當地金融風險僅承擔第一層救助責任,中央對於地方金融風險承擔最終的兜底責任,這難免出現過度舉債、忽視風險的問題,也是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積聚的主要原因。
在此架構下,中央政府適度加槓桿,不僅有助於更好地綜合平衡風險和效率,降低政府總體債務負擔,也有助於加強中央對金融資源的統籌管理,抑制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無序擴張。因此,今年中國政府加大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發行,採取加槓桿措施,實質是通過中央政府信用,重構金融市場風險定價基準,讓地方政府騰出精力更好地抓經濟、促民生,而非簡單轉移地方風險。
第二,從防範潛在新增風險來看,中國政府正持續完善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建設。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新增「優化考核和管控措施,動態調整債務高風險地區名單」,體現「在發展中化債、在化債中發展」。中國政府要從根本上防範潛在新增風險,制度建設是基礎,為此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完善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加快剝離地方融資平台政府融資功能,推動市場化轉型和債務風險化解」。
具體到投資方面,政府工作報告寫明了監管流程和投資方向。中國政府投資通過鎖定大類投向,加強事前審核、事中監測和全流程監督,有助於提前識別債務風險,降低無效投資,提升項目回報。投向上,明確今年超長期特別國債中有3,000億元人民幣將用於以舊換新,地方政府專項債則明確主要流向投資建設、土地收儲和收購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業賬款等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中國加強了從項目儲備到資金支付的全流程穿透,強化跨部門資金流監控和績效管理,明確「實質重於形式」的監管原則。審計部門對政府投資項目開展全過程動態監督,督促參建單位邊審邊改,實現「治已病、防未病」。地方政府債務信息透明度顯著提升,財政部作為監測機構,建立了中國地方政府債券信息公開平台(CELMA),由地方政府定期發布相關數據。政府債券配套政策和機制的完善有望逐步提升資金使用效益。
第三,從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來看,中國財政政策正從「總量擴張」向「結構優化+機制創新」轉型。
中國債務風險化解能力與其經濟轉型升級深度綁定。高質量發展通過創新驅動產業升級,推動企業利潤和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此舉從根本上替代了傳統上依賴債務擴張的「財政輸血」路徑,通過經濟體量的穩步擴大和結構的優化,以時間換空間,逐步消化存量債務風險。
此外,中國政府綜合償債能力較強,政府債務風險可控。根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1978—2022》估算,2022年中國政府的淨資產高達290萬億元人民幣,國有股權佔比50%左右,中國政府財富佔全社會的比例超過三分之一,遠超過主要發達國家政府,這將有力維繫政府債務的清償能力。
同時,中國政府財政統籌能力強,將確保中國在區域經濟發展和財政實力分布不均衡的情況下,通過「中央主導規劃+地方精準執行+市場協同發力」的立體化財政體系,及時防範區域性政府債務風險的爆發和蔓延。比如,中國在2015年推出了「地方政府債務置換」政策,旨在通過發行新的債券替換地方政府原有的高利率債務,中央通過主導規劃和協調,允許地方政府在債務置換過程中獲得一定的靈活性,同時設置差異化的目標和硬性約束,避免了高風險省份債務風險蔓延,增強地方政府的財政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