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談熱議】擇偶標準拒降呢 女生:其實獨身一個更開心

●王同學稱自己理想結婚年齡是35歲。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王同學稱自己理想結婚年齡是35歲。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馬同學(右)表示,目前並未有單身恐懼。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馬同學(右)表示,目前並未有單身恐懼。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單身恐懼是否會影響人們降低自己的擇偶標準?香港文匯報記者在浸大校園進行隨機訪問。

  理學院研究生王同學表示,自己並沒有對單身的焦慮,更喜歡享受一個人的生活。

  王同學直言,自己的理想結婚年齡是35歲,也不會因為單身而降低擇偶標準,更笑言「賴活不如好死」,認為與其在婚姻中互相遷就,不如選擇單身到底。雖然她承認年齡增長可能會帶來一定的焦慮,但隨便找一個人「敷衍了事」的結婚,對她來說並不比焦慮更好。

  浸大新聞系本科生馬同學說,目前並沒有單身恐懼,因為單身狀態並未對她的生活產生實質影響,但她認為,未來步入職場後,或會因為工作繁忙和精力有限難以投入談戀愛而感到焦慮。「如果上班之後還沒有找到對象,感覺就像要孤獨終老了……」她坦率地說。

  「找搭子」反映不再局限傳統戀愛

  在部分單身者出現單身恐懼的同時,社會亦有一些人覺得獨自生活的狀態非常愜意,認為「不婚」或「不談戀愛」也無妨。黃磊分析,單身恐懼除了受年齡因素影響(一般青年至中年人較多,年輕者較少)外,也與社會整體文化轉變息息相關,尤其是近年年輕人群體逐漸興起「找搭子」社交模式,意即找能夠一起完成某件事情的夥伴,如旅行搭子、吃飯搭子,甚至學習或工作的搭子,此趨勢反映了當代人對合作型關係的需求,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戀愛或婚姻模式。

  他以其學生為例,會經常在網上尋找考試、選課和社交活動的搭子一同行動,而小紅書等平台「找搭子」話題也很流行,「這種現象同時也折射出一種矛盾心態:一方面許多人不願與他人建立過於親密的關係,另一方面在具體行動時又希望能與人合作共同完成,反映了現代人在個體獨立與社會連結之間的複雜需求。」

  ●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盈盈